一个清晰的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教案中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提升课堂活力,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沁园春,雪教案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雪教案篇2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雪教案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雪教案篇4
?学习目的】
1、感受*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沁园春,雪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雪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雪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