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教案中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重点,教案的反思环节能够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6篇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真挚、深沉的母爱。

二、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亲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时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的动人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识记字词。

2、结合课后第一题,课文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爱子情深。

(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引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人影憧憧( ) 睡眼惺忪( )

蹑手蹑脚( ) 娓娓动听( )

万籁俱寂( )

2、对第一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重在诵读欣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对第二个片段涌流的泪珠,重在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对第三个片段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精读这一片段,重在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引导学生懂得写人之心态,要善于写出心灵中复杂矛盾的一面。

对第四个片段劳碌的身影,重在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以及我的歉疚和激动之情。

(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本文的句式一般较长,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强腻刻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如“我自己咆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前用坐在旁边缝纫着的限定,哭着前用唏唏嘘的泪如泉涌修饰,声音前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修饰,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这句话如果改成短句,似乎可说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母亲也哭着,她坐在旁边,唏唏嘘嘘嘘,泪如泉涌……声音呜呜咽咽,断断续续,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意思虽没有增多或减少,但似不能表明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与哭着等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描写的细腻程度上似有了 一定的差别。

细腻描写的语言中有着真挚、深沉的感情。例如:“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句话所揭示的内容,这句话所流露的感情,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子,几乎无独立身份可言这一现象的深沉的谴责、控诉之情,也似乎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叹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

(四)强化训练:

1、在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交妇含冤的美好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 ,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睢着, ,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 的挥泪痛哭一顿。

2、体会加点词语的感 情色彩。

(1)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2)不幸又有一次中断,背不下去。

(五)课堂小结: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母亲的感情丰富,母亲的勤劳能干。

(六)布置作业:

你还记得自己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写出几个片段。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点

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学习过程

(一)播放歌曲《母亲》

(二)课文导入。

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无数可歌可泣的母亲,有她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母亲”就是歌曲中所唱的那个“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并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这次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深入的挖掘一下文章的内涵。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一: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道“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

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请大家继续补充!

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到了以上说的那些句子,这些句子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了母亲伟大的性格,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出示投影)

勤俭诚实 做事认真 (第8自然段)

热情好客 (第10自然段)

乐于助人 不怕吃亏 (第11自然段)

软而硬 善良坚强 (第12自然段)

师:性格“软而硬”的母亲,在生活中善良的让人心痛。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我们可能会从母亲身上挖掘出更加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让作者终身受益。

(板书:母亲形象——伟大的性格)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重点)

教学流程:

一、精彩一分钟

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课前·预习)

1.组内听写词语。(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

(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

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些事情的?请你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到体现写作顺序的相关词语?

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意图:通过概括每段的主要事情,再到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段意合并法的学习方法,通过点拨,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六、实践感悟,巩固提升

跳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一文,在原文勾画出关于老舍的具体事例,再用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意思,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学:默读课文,勾画事例,批注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七、盘点收获,迁移运用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步骤)

迁移运用:(根据课堂时间自由调控,可课下完成)

默读《养花》,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意图:《我的母亲》作为例中学,训练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为实践悟,进一步体验段意合并法的用法,最后以《养花》作为迁移用,巩固用段意合并法概括内容。)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与母爱有关的诗文《游子吟》、《诗经》(节选)、《圣洁的母爱》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

2、理解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句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任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人们用充满深情的笔调赞美母亲、抒写他们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同学们请看:

1、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卓别林

2、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情。自由读

3、齐读

4、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板书课题)

二、点击作者

邹韬奋是我国解放前的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初读过程中,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词应该理解和积累下来?哪些字词你还不理解?

2、组织学生对不理解字词进行互相问答。

3、教师小结并投影生字词

出示:

(1)、读准字音

查(zhā)氏 瞥(piē)见 歉疚(jiù) 女红(gōng) 妹仔(zǎi) 人影憧憧(chōng)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娓(wěi)娓动听 循(xún)循善诱 辗(zhǎn)转反侧

(2)、说清词义

莫名其妙

饮泣吞声

(3)、指名读——覆盖片出示答案——齐读

四、初识母亲 填写档案

1、过渡: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作者邹韬奋的心目中,母亲也是最慈祥的,母爱也充满了似水般的柔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给文中的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

2、出示:

姓名:姓查 无名

籍贯:浙江海宁

性格:慈爱、富有同情心、感情丰富、勤劳能干

3、交流

你的档案建好了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换一下意见吧,如果他人的答案与你有出入,请你讲出理由,争取说服他。

4、指名回答

5、引导讨论

作者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呢?他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齐读第一节。

“只知道”,“至今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联系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想一想)

结论:在旧中国社会妇女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嫁人后人们就用其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们,如x太太, x夫人,甚至在她们死后,她们的墓碑上也只刻着“x门x氏”根本就没有名字。这是旧中国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反复强调“不知道”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

五、走近母亲 讲述故事

通过文中的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 “宽恕、轻薄、仁慈、文绉绉”等重要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物资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型】 讲读课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让学生谈一谈母亲对自己管教的一件往事并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一、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和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学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听故事,了解胡适的母亲

讲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四、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字词,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后齐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五、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 合作交流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 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诵读相关内容,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学生讨论发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中写的主要事件及母亲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遭到严厉责罚──教之严

(4)母亲为我舔眼翳--爱之慈

(5)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6)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7)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1)、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师作点拨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遭受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评母亲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2、谈感受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3、赞母爱

用歌曲或名言歌颂母爱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七、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以积极奋发的态度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孝敬您!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学生边听歌边整理有关母爱的诗句和名言俗语

1、【欣赏“诗中的母爱” 】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教学过程:

1、导入:

2、交流展示(字词、搜集材料、 准备工作)

3、速读课文,结合已有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合作探究

?a】探究题目一: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对学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b】探究题目二: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群学内容 ,组长指导)

5 小结,预习:

其实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按照下面例子,再找出几例试着体会作者在运用词语方面的分寸感。

如:⑴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5、达标检测

a、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 小组展示

2 总结探究

准备展示目标:

1 概括事件,体会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教学过程:

四、设置报道站,小组准备

五、按照目标,小组展示

3,教师归纳,问题探究

a、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b、文章最后一段写什么?

c、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d、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5 积累 搜集有关母爱的故事、诗歌、名言。

拓展延伸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日记本上)

课内反馈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①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②.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③“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④.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⑤.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⑥仿句练习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同题美文欣赏: 我 的 母 亲 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探究:

1、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典型片段

2、感受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两文的异同点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6篇相关文章:

小班《母亲节》教案通用6篇

我的小小手小班教案6篇

我的头我的肩教案反思8篇

小班我的头我的肩音乐教案参考8篇

幼儿园我的头我的肩教案最新7篇

幼儿园我的头我的肩教案参考5篇

母亲节小班教案8篇

小班《母亲节》教案8篇

中班母亲节活动教案7篇

母亲节小小班教案7篇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