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案的质量息息相关,认真准备教案尤为重要,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民乐队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民乐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和独立识字。
2.能说出“异想天开,不折不扣,清脆,婉转,喧嚣”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象声词。懂得有破折号句子的意思。
3.正确标画文中的重点语句。用学过的方法品味重点词语,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想象,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愉悦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情趣。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
2、能理解文章用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统领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3.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名回答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找出象声词并练习模仿)。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吧!
2.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3.全班分角色发声,描摹课文中所描绘的乐队演奏。
五、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新词
2.预习语文天地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中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有各的曲子
各有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民乐队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九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上凸显两条线: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这里的朗读,有教学开始时的范读,有学生感悟时的自由读,有评价时的分组读,更有评选小歌手、小乐手时的赛读……通过多种方法熟读课文,来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学习“用具体内容说明中心句”的写法。(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各种动物是怎样唱歌奏乐的。课堂不仅有说的训练,而且让学生马上动笔,写一写,既是想象练习,又巩固了本课的写法。)
学习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
2、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 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2、师小结: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二、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范读课文,生勾画出具体描写动物唱歌、奏乐情形的语句。
2、自由朗读,把不大好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朗读情况。
4、师: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动物你熟悉吗?谁能模拟它们的声音?你认为谁是林中的“最佳小歌手”(“小乐手”)?(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说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展开想象,学习写法。
1、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了解森林中的哪些动物?
2、(播放录象)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动物们是怎样唱歌奏乐的?
3、学生口头交流,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可以从观察是否细致,语言的表述是否清楚,想象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4、学生动笔。(以“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为总起句,结合录象中看到的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其它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
5、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民乐队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在多种形式的感觉中,让幼儿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启发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
4、让幼儿能知道书是最好的,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更聪明。
教学准备:图谱一张。戏剧表演所需的道具(老爷爷的胡子,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热身律动开始(教师和幼儿一起听着音乐,变化不同的骑马姿势入场)
二、以故事引出。
1、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名叫亨特,它很想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好。于是他就去找妈妈,妈妈说:”漂亮最好”。亨特点了点头走了。它有去找爸爸,爸爸说:”钱最好,有了钱就能买到一切。”`````````
2、一起和幼儿做一遍爬台阶动作。
3、听着音乐,我们一起去寻找。(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4、看图。讲解每一个步骤。
5、听音乐和幼儿一起画符号。
6、声势练习。(用跺脚来表示马爬山。用拍手来表示爬台阶。)
三、释放游戏。
以情景剧开始,有一位老师事先装扮成白胡子老爷爷躲在门后。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骑着马翻过四座大山,爬过四节台阶,来到门前叫门。门没开。回去。一共来了四趟。最后门终于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手里捧着一本书,告讼亨特,书是最好的,只有好好读书,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民乐队教案篇4
一、设计思路
幼儿能区分音的高低、强弱最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因此找来小钢琴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找来许多许多卡片让幼儿回忆各种声音的强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以外就要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的高低和强弱。如运用乐器,运用四肢的活动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就可以让幼儿不断感受、不断表现,从而正确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二、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熟悉乐曲、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2、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要感受音的高低,区分出音的强弱,这首先应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本教材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在感受乐曲、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难点是区分音的高低、强弱后学习用乐器等表现出音乐的高低、强弱。
四、准备
1、小钢琴若干架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
2、三角铁和小鼓各一件。
3、音乐磁带《快乐之歌》。
4、分类图片让幼儿感受音的强弱。
5、 提供各种各样的乐器,数量多一些。
注:《快乐之歌》的旋律应在高音区,低音区分别出现而且有强弱之分。
五、活动流程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角落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1、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强弱。
①用小钢琴让幼儿体会音的高低。
幼儿在角落中自由探索,老师可以通过不断地讲评让幼儿知道音有高低,如同样是乐曲“两只老虎”分别在高音区,低音区弹奏,让幼儿发现不同。知道在小钢琴上高音的位置、低音的位置。
②给卡片找家让幼儿回忆分辩生活中音的强弱。
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给卡片找到自己家,如打雷的声音是响的,就把它归到“强”的家里,反之归到“弱”的家里。
③在角落游戏里让幼儿听赏《快乐之歌》。
熟悉旋律,感受旋律,会用乐器来打击音乐的节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乐器,如小铃,三角铁,鼓等表现音乐,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敲击出不同的节奏。
2、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①让幼儿听赏音乐《快乐之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乐曲有的时候出现在高音,有的时候出现在低音,并请幼儿找出高音、低音。
②请幼儿做“小小乐队”,听到高音、低音能用不同方式代替,老师可示范用三角铁代表高音,用小鼓代表低音,听到乐音在高音部分出现就用三角铁打击节奏,听到乐曲在低音部分出现,就要用小鼓来打击节奏,并引导幼儿一起在试试。
③可引导幼儿自己想出各种办法来区分:如让幼儿提出用铃鼓表示高音,用跺脚表达低音;用拍手表示高音,用小铃表示低音,一名幼儿讲到的方法,老师和其它幼儿都可以跟他一起玩玩,这样反复可多次。
④老师除了引导幼儿区分音的高低,还该引导幼儿区分音的强弱。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再次引导幼儿听赏音乐,体会出音乐的强弱之分。
⑤老师和幼儿一起游戏,听到强音由弟弟打击节奏,听到弱音由妹妹打击节奏,也可以请小朋友想出其他表示方法表示,如小朋友可提出用小手拍手表示弱音,用跺脚表示强音;用小鼓表示强音,小铃表示弱音。一名
幼儿讲到的方法,老师和其他幼儿都可以跟他一起玩,这样反复多次。
注1:为了提高幼儿的趣味性,老师可以增强一些规则如用一些小帽子,谁能分清音的高低强弱就戴上一顶小帽子,反之则摘掉小帽子,看最后谁戴帽子的时间最长。
注2:集体活动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分为二次完成,可以第一次就是区分音的高低,第二次区分音的强弱。
3、角落游戏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强弱。
幼儿在角落游戏中,老师可引导幼儿互相协商好如何表达音高音低。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民乐队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 /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 /游游游游/游游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
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内容。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内容。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吿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六、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民乐队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