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操作的教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反馈,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找规律小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找规律小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力目标: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课件出示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练习:课件出示冰箱图,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课件出示小树图,学生填空。
2、前、后。
课件出示图,学生说一说各位同学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2、说一说,指一指。
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
4、看图说一说,回答小动物们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找规律小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新授
1、出示例1场景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问:⑴、从左边起,盆花是怎样摆的?你能将它们进行分组吗?
⑵、从左边起,彩灯是怎样摆的?怎么分组?
⑶、从左边起,彩旗是怎样摆的?怎么分组?
2、图片显示盆花
⑴、图中可以看到几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先让学生猜猜,再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并把验证过程写/画在纸上,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巡视)
⑵、全班交流
你们的结果是什么?
你用的什么方法得到的?
方法一:用彩笔画圈圈。你是怎么画的?
指出:我们把这种策略叫“画图的策略”。(板书:画图的策略)
课件出示15个蓝红相间的圈。
方法二:左起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
指出:这种策略称为“列举的策略”。(板书:列举的策略)
方法三:列算式:15÷2=7(组)……1(盆)(板书算式)
指出:像这种列算式解题的策略我们叫它“计算的策略”。
(板书:计算的策略)
重点讲解方法三:
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每2盆花看做是一组)
谁能说说看这里的15、2、7、1分别表示什么?
余数1表示第几组的第几盆?为什么?(此处结合方法1的5个圈进行分组解释:
追问: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相同?
答: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蓝色的。
(3)、比较:对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3、出示彩灯图
(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照这样摆下去,你知道左起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吗?”再小组讨论。
(2)、针对计算的策略思考:每几盏灯可以看作一组?
列出算式:17÷3=5(组)……2(盏)
问:17、3、5、2分别表示什么?
余下的2盏灯是什么颜色?分别和每组中第几盏灯的颜色相同?
(3)、那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呢?列算式:18÷3=6(组)
发现什么?(没有余数)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盏灯是什么颜色?
(4)、比较:以上3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单?
4、出示彩旗图
问题:从左边起,第21、26、31、40面彩旗各是什么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议:
①、几面彩旗为一组?
②、口答算式,分别在第几组第几面?
③、思考: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
总结:余数是几,我们就在前面的每组中起找这个位置的物体,没有余数就看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5、新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哪种方法最简单,你掌握了吗?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1的图片: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摆的?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黑子还是白字。再让学生自主列式。
2、出示练一练2的图片:小红是怎样穿珠子的?第18、24颗珠是什么颜色?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
3、出示练一练3,集体读题。打开书p60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说说想法。
问:这3个小题有什么不同?
4、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规律,出示练习十第1题。
齐读十二生肖。
问:你今年几周岁?属什么?比你大1岁/2岁的人属什么呢?
比你大12岁的人属什么?为什么与你相同?
与你属相相同的人还有可能比你大几岁?
比你小多少岁的人属相也与你相同?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所学的找规律有哪些策略?
图片欣赏: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思考题:
元旦到了,一起布置广播室,3蓝2黄挂气球,一共19个气球。
(1)、左起第1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左起最后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3)、需要买蓝、黄气球各多少个?
找规律小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 1 = 1;
第二条线: 1+3 = 4;
第三条线: 1+3+5 = 9;
第四条线: 1+3+5+7 = 16;
第五条线: 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 = 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最大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 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找规律小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小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
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讨论)
2、交流:
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
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
(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
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
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想象一下(填空出示):9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10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4、观察“篱笆和木桩”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5、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
[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把眼光放得再广一些,到教室外找一找。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具有这种规律的事物呢?
(生举例说明)
如:我家门口有好几棵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少1。
(师:你的'世界很大!不但能走出教室,而且能用空格代替物体,真了不起。)
又如:街上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最好现场有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便于举例教学。)
再如:放学的队伍、广场的栅栏、学校里栽的树……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游戏: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来完一下夹小棒的游戏。
用2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刚才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4根)
照这样,用2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8根)
只能8根吗?请你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9根,把大拇指并在一起或把小拇指并在一起。)
那是不是只能夹住9根小棒了呢?
(10根,可以把两只手围起来。)
师小结:当我们把手指和小棒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小棒和手指的数目相等了。这种想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先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但是,如果要种75棵桃树,行吗?
在怎样的堤岸上才可以种75棵桃树呢?(池塘)
3、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下一题。(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可以种75棵呢?
4、看书上第48页到第49页的内容。
五、练习
1、一条公路的一旁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40米,问:公路总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总长960米,如果在一旁每隔40米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3、一条环形公路,总长68千米,每隔4千米有一块路标,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多少块路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课后你可以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找规律小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池上小学教案5篇
★ 小学安全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