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结合实际,确保其质量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确保内容适宜且连贯,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画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画教案篇1
内容预览: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语文画教案篇2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2.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4.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5.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6.驱将:驱赶着走。7.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8.直:同“值”,指价格。
诗句大意:
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满面尘灰、烟火熏黑了面容,两鬓灰白,十指都被染黑。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呢?只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食物。可怜啊,老翁身上的衣裳正单薄,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价钱而希望天能更冷。
夜里下雪,城外积起了一尺深的雪,卖炭翁天刚亮就驾着炭车辗过道道冰辙艰难赶路。牛已十分困乏,人也十分饥饿了,就在市集的南门外面的泥地里歇歇脚。
那两个趾高气扬的骑马而来的人是谁?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手下爪牙。他们手拿文书口里说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便吆喝着赶牛,将炭车掉转方向牵引着往北而去。这一车炭,足有一千多斤,宫使就这样驱赶着拉走了,卖炭老翁心里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将它们系在牛头上充抵炭的价格。
思想:
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语文画教案篇3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音;“寻”不能读成“xuá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教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仔细观察)
4、教师小结:是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教师小结: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
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理解。
8、集体反馈。
9、教师小结:文中改后的诗意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流露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境就有所不同了。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几则后人修改的《清明》。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教师小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有趣的改变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这样的趣事。
第二课时
四、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1、师导:同学们,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的春天。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短文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写的也是春天游双龙洞的见闻。它是一篇游记,和我们学过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2、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短文。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
(2)思考:渴望问世按什么顺序介绍双龙洞的?
(3)小组内讨论:作者介绍了双龙洞的哪些?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
(2)教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四月浓浓的春意?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4)教师:这些春天的景色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到了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入山——洞口i——外洞——乘船进内洞——内洞
4、小组深究,深入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短文,完成表格。
(2)集体反馈。
地点景物特点
入山
洞口
外洞
乘船进内洞
内洞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6、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春天的景色优美,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还应该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像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就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及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7、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做一课一练。
第三、四课时
一、审题,了解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写作内容:写下你在某个地方见到的春景,或者第一次去某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或者在某个景点的所见所闻。
(2)表达要求:题目自拟,突出景物特点,有意思的地方细致写,有一定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二、说一说,拓展思维
1、教师:春天到了,你们都游览过哪些景点?简要地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指名说说。
3、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来给刚才所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4、集体反馈。
5、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不一定都要写景,还可以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你们在游览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或难忘的诗吗?
6、学生交流,拓展素材。
三、指导写作
1、表达有序,观察细致。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注意过渡语句的衔接。
3、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钟乳石的形成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形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语文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巩固延伸
1、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堂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2.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栽花拔草、铲地摘瓜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教学反思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语文画教案篇6
目标全解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学常识,教案。阐释“唐宋八大家”,激励学生古文兴趣。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反复颂读第一段,理解其内容含义。
教学内容
1名古诗词欣赏。
2. 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3个学生上黑板来写几个名字。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 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
写毕后,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学生不难答出是“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新授
1.疏通生字、生词,论文《教案》。
惴(zhūi)栗 榛(zhēn)莽 袵(ren)席
颢(hao)气 颓(tui)然 冥(ming)和
2.背景资料(用电脑放大到屏幕)
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被贬到永州做司马,长达10年,后改派柳州刺史,病死于住所,年仅47岁。他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秀美,在模山范水中寄寓了政治上受迫害的悲愤之情。
3..放录音带《始得西山宴游记》。
4.老师范读。生齐读、自读后,再听录音带。
5.展示课件一: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语文画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
★ 画飞机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