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教案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建立更加融洽的课堂氛围,教案是教师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必不可少,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枫桥夜泊》古诗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训练,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图片、朗读录音、颜料
教学过程
一、谈活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同学可以自由地来向大家介绍。
生;他写的诗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师(相机以补充):《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伤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二、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教师出示幻灯片。
2、出示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诗。
2)根据注解上台讲诗句的意思。
3、生朗读古诗。
4、生上台讲诗句。
生a:我知道“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5、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三、深入读诗理解思想感情。
1、听录音范读,画节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师: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乌鸦
3、师:看着幻灯片,背诵诗歌,告诉老师这幅图该涂上明快还是阴沉的色彩。
生:阴沉
师:表现阴沉的色彩该用什么颜色?
生:蓝、灰
生:淡绿、黄
4、请学生将幻灯片上色。
5、师:这样的图画,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忧伤。
生:表达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达了作者的失望。
6、师总结:大家从诗句中的哪些景中读出这份情感?说一说。
7、生发言,师归纳;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师:这样浓浓的哀愁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用低沉的语气。
生:用压抑的语气。
生:用缓慢的.语气。
8、指导朗读,师范读(以下带点的为重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9、学生练习朗读。
四、进一步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是写“愁”的,请同学们结合诗中有关的词句来谈一谈作者“愁”些什么?
生:思乡之愁。
生:忧国忧民。
生:考试落榜
2、师:同学说得很好,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3、生试背——指名背。
五、小结:大家的朗读把我带入了悲凉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写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读、多背优秀诗歌。
[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对诗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了解诗的大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目的。在朗读训练中,能够很好的诵读诗的学生比较少,特别是诗的节奏、语调。这就是节课我失掉的东西,在以后诗歌的教学中,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
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篇5
●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古诗作文6篇
★ 古诗作文模板8篇
★ 古诗作文参考7篇
★ 古诗作文推荐6篇
★ 背古诗的心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