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详细编写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学生更愿意参与讨论,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医生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生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医生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⑴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⑵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齐读生字词:
戊戌(wù xū) 叱咤(zhà) 莅临(lì) 迥异(jiǒng)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 hóu) 酣畅(hān) 蓟(jì)北
5、回答思考问题:
⑴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⑵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6、朗诵课文:
7、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8、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⑴ 直接表达:
①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③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⑵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⑶ 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医生的教案篇3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王远香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医生的教案篇4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医生的教案篇5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北疚闹械牧喝喂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比绾纹肺抖粤喝喂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医生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实习医生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