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数学教案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以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三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三数学教案6篇

小三数学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进行1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知数的守恒。

2、以游戏的情景,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氛围。

3、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能获得其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圣诞树、圣诞礼物、任务卡、小动物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圣诞节到了,你们有没有收到圣诞礼物啊。

2、今天我给你们没人都准备了一个圣诞礼物,你们想要吗?

(二)、基本部分:

1、不过,张老师准备的礼物是要你们动脑筋找的哦!

2、张老师在你们的椅子下面都放好了任务卡片(点数),你要根据任务卡片去找礼物。

3、我们来看看你找到的是你不是你的礼物呢?(验证)

4、节日里收到礼物真的很开心,快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

5、你们找到礼物开心吗?不过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没有收到礼物,他们一定很伤心的,我们也给他们去准备一份礼物,好吗?

6、我有一张爱心卡片(数字),根据爱心卡片请你把礼物放在袋子里,等一下我们去送给他们。给幼儿再次操作的机会。

7、我们来看看你们装的对不对,如果不正确他们一定不开心的。(验证)

(三)、结束部分:

1、你们圣诞节都有礼物了,也给好朋友们准备了礼物。小动物们也很羡慕,看看是那些小动物呢?

2、它们喜欢什么礼物呢?那是不是呢?有多少呢?

3、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用了什么办法?看看我的方法和你们是不是一样呢?,(眼睛看,心里数;两个两个数;封闭式数)

4、原来,小动物们的礼物虽然看上去排列方式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还可以用好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数出来的。

四、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圣诞节的节日气氛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 我要评论

小三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纸牌接龙、填空游戏中,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核心单元。

2、在竞赛游戏中,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纸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牌。

——提问:这是什么?有哪些花色?

归纳:在纸牌中,共有2种颜色,四种花色,每张牌上还有数字。

——提问:你玩过牌吗,怎么玩的?

归纳:纸牌的玩法很多,有抽乌龟结对子、有比较数字大小……今天我们就用纸牌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

二、接龙游戏。

1、尝试“接龙”游戏。

2、交代玩法。

看清楚纸牌的排列规律,然后一张一张出牌“接龙”,直到手中的纸牌全部“接完”。如果违反了“纸牌”接龙的规则,就表示“接龙”失败。

3、幼儿抽牌,按规律接龙。

——纸牌按什么规律排列?几个一组,怎么排?看懂就可以出牌“接龙”了。

归纳:按花色说:1张红桃a、1张黑桃a、1张红桃a、1张草花a,是四个一组,1张1张间隔排列的。

——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归纳:同一条接龙,可以从颜色、数字、花色不同的方面来说,说出来的规律也就不同。

三、分组“接龙”竞赛游戏。

玩法:幼儿分4组比赛。每组根据纸牌先做一条龙,然后让其他组小朋友猜一猜“龙”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猜对了得1分,猜不出或是猜错了不得分。

规则:

1、每组小朋友必须先商量按什么规律排列纸牌“龙”。

2、采用轮流猜的方法,没有轮到的小组要耐心听。

3、猜对了得1分,猜错了不得分。

四、延伸活动——纸牌填空。

玩法:教师出示有空缺的纸牌“龙”,让幼儿作出判断“问号”

——你觉得,小问号的背面是什么牌?说说理由。

——这组接龙是几个一组,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归纳:要想能够猜出是什么牌,首先要能判断出“纸牌龙”的规律接龙规律。

然后才能根据规律找到缺少的牌。

今天的这节活动是一个纸牌接龙,老师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就是要让孩子感知不同模式。小朋友在小班和中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两个一组的'模式,三个一组模式的核心经验。但是这样的一个经验是基于他自己本身去操作的一个自我的经验,对于识别他人的经验是非常少的。活动当中,老师采用一个去猜别人的规律这样一个活动形式去帮助大班的孩子感知不同模式他构成的一个核心单元。幼儿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如果我们自己来设计,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1、本次“纸牌接龙”活动所指向的儿童模式能力是什么?(模式能力包括识别、复制、扩展、创造及转换)哪些相对较难?

2、根据你所执教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若对“纸牌接龙”游戏进行设计调整,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思路?

小三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较熟练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2、能按实物范例,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3、在教师引导下,幼儿愿意讲述操作过程。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内容:

教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1个1个地点数物体,即点1个数1个,知道最后点数的数就是这组物体的总数,并要求说出总数。

活动建议:

1、 准备毛绒玩具和皮球、汽车、积木等玩具,每种玩具数量分别为1、2、3、4;1~4数字卡片一套;4以内的实物卡片若干以及圆点卡片。

2、 重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难点是知道最后一个数是总数。

3、 组织形式

(1) 可在复习点数3以内的基础上,学习4的点数。教师分别出示4以内的实物卡片,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并知道最后一个数是总数。

(2) 玩“送小动物玩具”游戏,培养幼儿按实物范例取出相应物体数量的能力,如出示2只小熊玩具,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取出与小熊数量一样多的玩具送给小熊,并说:“我送给2只小熊2个汽车玩具。”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 看图点数。让幼儿取出1~4的圆点卡片,引导幼儿目测圆点个数并手口一致地点数圆点的数量。

小三数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

3、通过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能推导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应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一方面巩固就知,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义

阅读课本第17-18页,“实验与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下图,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自己归纳出矩形的定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归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质定理

1、自主完成18页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回答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对性质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手中的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打下坚实基??

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

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那么,be是rt△ab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

(bo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图形学生很容易猜想结果,关键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讲解:

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6㎝,求矩形对角线ac的长?

当堂检测: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

(2)若∠c=30°,ab=5㎝,则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长

4、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1),使ab=cd,ef=gh;

(2)摆放成如图(2)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

(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3)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4),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请说出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块分享!!

作业:

课本p、20第2题

板书设计:

xxx

小三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4、5的分解、组成,知道4的三种分合方法,5的四种分合方法。

2.初步探索组成的互换规律、互补规律以及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用卡片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正确表达。

活动准备

1.悟空、唐僧、猪八戒头饰各1个。

2.多媒体教学课件、保龄球、套圈、各种玩具,若干小筐。

3.用卡纸制作的记录卡、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播放《西游记》的曲

师:小朋友,你听谁来了?(出示悟空的图片)

幼:孙悟空。

师:对,他们师徒四人正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的图片),他们又累又渴,悟空说:“师傅,我去摘些桃子来吃吧。”悟空一个筋斗不见了,他去摘桃子了。

二、基本部分

1.复习3的分解和组成。

师:(播放课件)看,孙悟空摘来了几个桃子,他想分给唐僧和沙僧两个人,可他不会分,这下可把悟空难住了!谁有好主意?谁愿意帮帮它?

(活动中,根据幼儿回答,课件出示3的分成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递增、递减的规律。)

师:小朋友真是太棒了,可惜没有猪八戒的桃子,他可不愿意,那我们一起去摘桃子分给他和师傅吧!

出示悟空、唐僧和猪八戒的头饰和记录卡,让幼儿来帮悟空分桃子。

利用记录卡讲解4的分合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递增,递减的规律。

2.自由探索、记录。

师:孩子们,你们太棒了!帮悟空分了桃子,还发现了数字排列的规律。悟空可高兴了,它拔出一根毫毛,一吹……看!给我们变出了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出示课件,介绍玩法,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把自己玩的结果记在记录卡上。

(1)介绍保龄球玩法。

保龄球:保龄球瓶5个一组摆好。孩子们站在规定的线后面,用保龄球打球瓶。记录:打倒了几个?剩下几个?

(2)套圈圈:5个圈圈和一个露露瓶。孩子们站在规定的线后面,用圈套瓶。记录:套住了几个?剩下几个?

(3)分玩具:5个积木和两个小筐。孩子们把5个积木分到两个小筐里。记录:1个小筐几个?另一个几个?

(4)小猴子捉迷藏:5个画有小猴的瓶盖。孩子们放在手上撒到桌子上。记录:有几个小猴不见了?几个小猴出来了?

(5)摘桃子:一颗长满桃子的大树。小朋友去摘5个桃子来分桃子。 记录:分给师傅几个?分给猪八戒几个?

3.互相交流。

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现在找个好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刚才玩的什么?怎么玩的?结果怎么样?和好朋友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吧!

4.集体总结。

(1)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结果,组成5的分合式。

(2)引导幼儿尝试用4的分成式里找到的递增、递减规律整理5的分合式。

5.巩固练习5以内数的组成。

游戏:问答歌。

师:小朋友,告诉我,5可以分成1和几?

幼:邹老师,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真是太棒了,孙悟空特别感谢你们,看他们师徒四人又出发了,跟他们说“再见”吧!

小三数学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及1元和5元的面值。

2、初步尝试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感知并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生要用到很多的学习用品,今天,我们就去逛逛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好吗?

二、认识人民币

(一)、认识部分人民币的面值

1、买学习用品要用什么?(钱、钞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钞票)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人民币)

2、课件(出示所有的人民币):看,这些就是什么呀?(人民币)你认识哪张人民币?它的面值是多少?

3、课件(出示数字7):那今天我们要用几元人民币去买学习用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7元)

(二)、取钱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有很多的人民币,现在请你们从储蓄罐里取出7元人民币。(幼儿操作)

2、你取了几元人民币?是怎么取的?谁也用了这种方法?

幼儿讲述取7元人民币的方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简单认识一下纸币和硬币);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小结:原来,7元人民币有两种取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还有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3、请小朋友把7元人民币放到钱包里。(幼儿把7元钱放到钱包里)

四、制作计划表

1、小朋友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那么你们准备到文具店里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请2——3名幼儿简单讲述)

2、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看文具店里有些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又是多少?

3、原来文具店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有几元人民币呀?(7元)该买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计划表。(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7、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想)现在就请你们和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五、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学习用品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你们都按照计划挑选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收银台付钱吧!(幼儿付钱)

3、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开心吗?

小朋友们真棒,都是用7元人民币,买到这么多不同的学习用品。

六、人民币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外,还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2、看多媒体: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还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一说,看一看)

3、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用人民币购买了学习用品,以后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人民币做其他的事情,好吗?

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始,导入部分以“小朋友要上小学要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真实情况导入,为孩子们创设了相似的生活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认识人民币这个环节先让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定的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请他们找出认识的人民币的面值。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主动,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了解人民币面值的效果,幼儿基本上都认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一百元等。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实践、同伴之间的交流及教师的总结等几部分实现的。不仅注重了幼儿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了幼儿情感上的满足,孩子们学得非常轻松和快乐。

计划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直接购物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先让幼儿根据需要制定计划表再根据计划表购物。在制作计划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复习7以内的加减,甚至是尝试连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计划做事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活动。活动单一的训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增加了购物的这个环节,不仅引起幼儿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帮助幼儿理解。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使用游戏活动同时作用于孩子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改进。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对于我而言他们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学比较生硬。但是后面注意力不够集中了,在教学中应该在后面的环节中适当多加点小游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小三数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反思6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6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优质6篇

数学教案及反思模板6篇

宽与窄中班数学教案优质6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优秀6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通用6篇

瓶和盖小班数学教案最新6篇

前和后小班数学教案模板6篇

幼儿园大班蒙氏数学教案通用6篇

小三数学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