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课堂更有吸引力,教案中应有互动和游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应设计详细的教案,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抓空气中班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1
活动由来: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一天,一个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土放在水里会有气泡,孩子们都围成一团观看,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初步认识空气,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泥土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集体记录。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六、延伸活动:
应该怎样保护空气?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2
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有压力。
2.在自由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
3.知道实验的成败与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有关。
经验准备: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物质准备:1.水盆、玻璃杯、乒乓球、泡沫小船人手一份。2.报纸人手多份。3.擦手布每组两条。
活动过程:
一、实验一:不怕湿的报纸。
1.幼儿认识材料:水盆、玻璃杯、报纸。
2.引题。教师问:“玻璃杯里有什么?”
教师将报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盆里,问:“报纸会怎么样?”
3.教师提出实验任务:“报纸到底有没有湿?请你们自己试试看”(提醒幼儿回忆刚才教师的操作方法,杯底朝上,杯口向下)。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5.集中讨论:
(1)“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杯子歪了,水中出现泡泡,报纸湿了;杯子笔直的,没有出现泡泡,报纸是干的。
(2)“为什么杯子笔直放入水中,没有出现泡泡,报纸是干的?杯子有点歪了,冒了泡泡,报纸就湿了?”
(3)教师小结:当杯子斜着放下去或斜着拿上来时,杯子里的空气就跑到外面去了,水面上出现了泡泡,空气的力气变小了,当不住水的力气,水就到杯子里了,报纸就湿了。
6.幼儿再次操作,加深幼儿的理解
二、实验二:会升降的`乒乓球。
1.认识材料:乒乓球。
2.将乒乓球放在水中,让幼儿看看乒乓球在水的什么位置上。
3.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如果你们象刚才那样将玻璃杯口对准乒乓球笔直的倒扣进水里,乒乓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呢?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5.集中讨论:你刚才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乒乓球会沉到水底?
6.教师操作。
7.总结:空气有压力。
延伸活动:
建造“海底船舶基地”。(解决实际问题)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3
一、理论依据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是科学启蒙,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
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
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
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
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我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4
设计思想:
空气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可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此,我设计了与空气相关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四周都有空气,并通过小实验来证实空气的存在与功能,并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萌发幼儿关心科学、乐于操作、敢于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发现四周都有空气,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一些小实验的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与功用;
3.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摆弄,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萌发关心科学、乐于操作、敢于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记录表格两个
表1空气藏在哪里
物品名称
我的猜想
常识、证实
表2我们的实验
2.教师操作材料:玻璃水缸、空玻璃瓶子、粉笔、尺子、海绵、吸管、手绢、土块等。
3.幼儿操作材料
第一组:手绢、水盆、玻璃杯;
第二组:乒乓球、玻璃杯、水盆;
第三组:蜡烛、打火机、大中小玻璃杯;
第四组:彩纸、胶棒、剪刀、画笔、大塑料瓶;
第五组:手绢、绸子、塑料瓶、剪刀、胶棒、橡皮泥;
每组一份操作单,协商要求及问题,请幼儿根据操作单的要求进行实验、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幼儿能细心观察并体会到空气在哪里,以及空气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并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和幼儿一起玩吹气玩具,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再让它瘪下去,想一想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存在。
二、话动内容
1.探索尝试
①用塑料口袋到各处抓空气,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抓到空气。(发现四周都有空气)
②讨论:空气藏在哪里?(表1)
出示瓶子、土块、尺子、粉笔、海绵、吸管等。先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里面藏有空气,并进行记录。(记录在表1中)
③幼儿尝试将各种物品扔进水里,发现溢出的气泡,用吸管往水中吹气等,证实空气的存在,再次进行证实后并记录。
④联想:还有哪些东西,哪些地方有空气,启发幼儿想到气球轮船、救生圈、蚂蚁洞……都有空气。
⑤捏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四周没有空气会怎样?引导幼儿了解人、动植物与许多玩具用品都需要空气。
2.分组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第一组:手绢为什么不湿。将手绢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下,猜猜手绢湿了没有。拿出看看,手绢为什么不湿?
第二组:会沉会浮的乒乓球。让乒乓球浮在水面,用一个倒扣的杯子扣住,能将乒乓球压人杯底,把杯子倾斜,观察气泡溢出,水进入杯子,乒乓球逐渐浮起来,引导讨论沉浮的原因。
第三组:哪支蜡烛灭。将三支蜡烛点燃,用大、中、小三个杯子扣在蜡烛上,观察哪只蜡烛先灭?想想为什么?
第四组:火箭上天。在大塑料瓶口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拍打塑料瓶,火箭就被推上天,想想为什么?
第五组:降落伞。用手绢、绸子、塑料膜等材料制作降落伞,比一比哪种降落伞飘的最好?是谁托着它慢慢飞?
3、讨论和小结
①请每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情况及原理,并进行记录;
②教师小结,并请幼儿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1.有趣的泡泡。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吹泡泡工具,如泡泡胶、洗衣粉水、气球等,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形状;
2.英勇消防员。通过观看消防演习和燃烧的蜡烛,让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3.空气也需要保护。提供相关环保知识的材料,如纪录片、图片等,让幼儿知道空气被污染,给人、动物、植物造成的伤害,激发幼儿爱护环境。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在活动中产生探索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
袋子16个、蜡烛、杯子、水、杯子、吸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出示道具)当我将瓶子盖在蜡烛上,数到3蜡烛就会自己熄灭,你们猜我会不会成功?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吗?(没有空气)你们可真聪明,蜡烛没有了空气,就不能燃烧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次。
师:我们用手扇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呀(凉凉的,有风)其实那是空气在运动,诶你们看,你能抓住空气吗?能闻得到吗?看得到吗?
小结
师:我们身边都是空气,但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闻不到,它呀一直躲起来和我们藏猫猫。
二、空气的作用
师:你看我们身边都有空气,那你们觉得我们身体里面有没有空气呢?
师:(出示吸管、水)那现在我要将我身体的空气吹到水里面去,现在水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仔细看,(吹气)发生什么情况了。
师:那我们也一起来试试看我们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出示袋子,将气吹到袋子里,演示讲解)让幼儿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如果没有空气了会怎么样呢?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有什么感觉,先闭上小嘴巴,捂住,在用手捏住鼻子,我数到5,说放的时候,你们才可以放开小手,比比看,看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师:刚刚你们有什么感觉啊?(难受)
师:对了,因为我们每人个人都需要呼吸,如果嘴巴和鼻子都堵住不能呼吸的话,空气就不能到你们的身体里面去,时间长了有可能就会死掉。
三、找空气
师: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个小袋子,比一比谁第一个将空气装到袋子。
师:刚刚我们在教室里找到了空气,现在我们去操场上找找看看有没有空气。
带领幼儿去操场等地去装空气,并小结:虽然空气无色无味,但空气藏在我们的身边。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2、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联想,发展其观察力、探究力、说明性语言讲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幼儿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的作用。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重难点】
幼儿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幼儿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幼儿仅仅了解空气的存在,但不能全面了解空气的特点,也不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更不能够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物体材料准备:幼儿每人提前收集一袋空气、餐巾纸、一盆水、一个大的透明的缸、10个玻璃杯、10个塑料杯、10支蜡烛,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同时了解空气的无处不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所以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激发幼儿探究空气特点的欲望。
1、教师提问,幼儿交流分享。
师:我们小朋友每人收集了一袋空气,请问大家是从哪里收集的空气?
师: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那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
教师出示玻璃杯:杯子里有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空气随处可以收集到。
2、教师操作“杯子倒扣水中”实验,幼儿观察。
教师操作:将干干的餐巾纸塞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水下,一会儿取出来,问“看看餐巾纸有什么现象?”
师幼讨论:杯中的餐巾纸依然是干干的?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教师小结:空气不仅存在于我们随处可以收集到的地方,也藏在杯子里。
3、全体幼儿操作“粉笔放入水中”实验。
师: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杯子里藏着空气,哪里还藏着空气呢?
全体幼儿操作实验。
师幼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粉笔里也藏着空气。
师:大家想一想,空气还会藏在哪里?
师:空气在我们周围,在杯子、粉笔、衣服、鞋子里,还有田野
里、天空中。许多地方都有空气,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空气的存在。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教师通过活动前引导幼儿随处收集空气并表述出其收集来源的环节,让幼儿直接体验并感受“空气无处不在”,活动设计即巧妙又富有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进行第一个“杯子倒扣水中”实验时,鉴于幼儿的操作经验不足便为其进行直接的示范与演示,这不仅保证且规范了实验的准确性,也为幼儿接下来的亲身实验做好指导与铺垫。)
二、观察、交流、讨论,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师:空气无处不在,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请看看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标
教师小结:原来空气不仅无处不在,空气还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教师在引导幼儿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针对幼儿表述经验不足的实际,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充分调动幼儿感知觉,以此帮助幼儿理解与表达,这也体现了教师别具匠心的引导方式,最大限度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同时,图标的出示更加深了幼儿对于空气特点的了解与认知。)
三、互动游戏和实验操作,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全面了解空气的用途。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此环节中运用互动游戏、实验操作,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培养幼儿初步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1、“屏息10秒”互动游戏。
互动游戏:师幼一起闭紧嘴,捏住鼻子,屏住呼吸10秒。
师:大家刚才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总结得出结论:人需要空气,没有空气,人会窒息而死。
出示图片提示
师:除了人类需要空气,谁还还需要空气?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师幼分别操作“燃烧需要空气”的实验。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事物需要空气,大家想不想知道?
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师:蜡烛为什么慢慢熄灭呢?用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熄灭了。所以说明了谁还需要空气?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空气。
幼儿分组做实验,观察火焰的变化。
师: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能使蜡烛熄灭,那如果我们家做饭时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以将安全小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年龄太小,很危险,所以不能自己独立操作。
(教师利用互动游戏,使幼儿真实体验到了空气对人类的用途,接着引导和追问的方法,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动物和植物也需要空气。教师还运用具体形象的图标来表示火焰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还借用实验来引导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的理念。)
四、生活迁移
师:刚才提到空气对于人类如此重要,可是请看图片,由于个别人们垃圾乱堆乱放、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尾气和工厂有害气体排放,使我们的空气被污染,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幼儿交流讨论想法。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本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幼儿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真正实现了科学活动“学以致用”引导其利用科学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活动延伸】
1、幼儿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户外收集空气,放飞“风筝”。
2、将衣服、气球、杯子、蜡烛、毛巾等更多的材料投放在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操作,进一步观察、探究空气的秘密。
3、发放调查表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解空气的秘密。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抓空气中班教案篇7
设计意图:
幼儿天性具有好奇心,对于幼儿的活动,我们要有目的地投放操作材料,为幼儿探究神秘的空气创设了条件,并将幼儿《找空气》的探究过程进行了分析,让每个孩子思维火花的碰撞,达到探究的目的。
游戏推进1:
活动目标:
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
游戏推进2:
活动目标调整:
尝试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游戏推进3:
活动目标调整:
1.感知纸团不湿与空气有关。
2.探索垂直杯口扣入水而纸不湿的方法,感受空气中压力的存在。
活动价值与反思:
1.幼儿的科学区域操作离不开材料,根据《指南》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通过观察简单的塑料袋观察,到幼儿尝试探究杯子,水,纸巾等寻找空气探究的本领。
2.让幼儿充足的探索、发现是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
3.大胆让每个幼儿进行探索与思考,操作与感知,思维火花的碰撞,达到我们《找空气》的目标。
1.选用吸管吹泡泡,感知吹泡泡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1)谈话活动: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游戏。
(2)呈现材料(吸管、泡泡液),请幼儿用吸管自由吹泡泡。吹之前提示幼儿注意事项,比如:只能往外吹,不能吸。注意别把泡泡液洒在外面和身上等等。
(3)幼儿自由吹泡泡,教师提示个别幼儿慢慢吹,才能吹出大泡泡。如果有个别幼儿洒出泡泡液,提示幼儿用小毛巾擦干净。
2.尝试运用多种特别的材料吹泡泡,了解吹泡泡工具的共同特点。
(1)讨论: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吹出泡泡。
(2)教师一一呈现苍蝇拍,漏勺、鞋刷、钥匙等材料,请幼儿猜想是否可以吹出泡泡。教师可以一次呈现一种材料询问幼儿是否可以吹出泡泡,统计一下认可的人数,并记录下来(记录在“猜猜”一栏中)。
(3)每个幼儿四种材料,分别进行实验验证。请幼儿把能够成功地吹出泡泡的材料收集到一个筐子中,把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放进自己手中的材料袋中。再次统计人数,记录在前面的实验统计表中。对于幼儿吹不出泡泡的材料,教师带领幼儿重新试一试,尽可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
(4)交流分享:哪一种材料能吹出泡泡?哪一种吹不出泡泡?
(5)探究泡泡是从哪里出来的。请幼儿认真观察,感知材料的共同特点。
小结:苍蝇拍、漏勺、鞋刷、钥匙等材料能吹出泡泡,是因为它们都有小洞和间隙,有小洞和间隙的材料就能吹出泡泡。
3.创造性地迁移和运用经验,自制吹泡泡工具。
(1)探索如何利用树叶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①呈现树叶,请幼儿观察,询问:用树叶可以吹出泡泡来吗?为什么?
②每人一片树叶,请幼儿尝试用树叶吹出泡泡。
③讨论交流:自己是如何把树叶变成吹泡泡的工具的?
小结:在树叶上穿出小洞就可以吹出泡泡。
(2)探索如何改变铜丝形状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①呈现铜丝,询问幼儿:用铜丝可以吹出泡泡来吗?怎样做就可以让铜丝变成吹泡泡的工具?
②每人一根铜丝,请幼儿尝试用铜丝吹出泡泡,并请幼儿相互交流。
小结:改变铜丝的形状,扭出任意形状的小孔或间隙就可以吹出泡泡。
4.活动结束
(1)吹泡泡大赛:比比谁能吹出最大的泡泡。
(2)延伸辩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会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吗?
吹泡泡几乎是每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的游戏。现在的孩子们吹泡泡都是用买来的工具和材料,没有机会自己制作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探究点。一是自制吹泡泡工具,二是自制泡泡液。马老师设计的“吹泡泡”活动聚焦在吹泡泡的工具上,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变化性。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让幼儿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吹泡泡”活动就是围绕这一理念,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寻找到一个既让幼儿感兴趣,又值得挖掘的、有意义的探究点(如吹泡泡工具),这个探究点引发的探究活动可以层层递进,可以连接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目标,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搭建阶梯,提供有效的支持。
此活动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索各种吹泡泡的工具,了解有小洞和洞隙的材料能吹出泡泡;二是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自制吹泡泡的工具。这两个目标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后面目标的实现依赖前面的目标,是前面的目标的迁移运用,体现的是幼儿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活动聚焦在吹泡泡的工具上,尤其是第二次操作活动,即运用“苍绳拍、漏勺、鞋刷、钥匙”等特别的材料吹泡泡这个环节既有创意,可以开拓幼儿的思路,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幼儿感知吹泡泡工具尽管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具有共同特点。只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有小洞或间隙),才有可能在后面的环节中,把树叶和铜丝。
正规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寻找到一个既让幼儿感兴趣,又值得挖掘的、有意义的探究点(如吹泡泡工具),这个探究点引发的探究活动可以层层递进,可以连接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目标,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搭建阶梯,提供有效的支持。
1.在观察、探索、操作中创造性自制吹泡泡的工具体验做吹泡泡科学实验的乐趣。
2.了解运用不同形状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这一科学现象。
3.学习制作泡泡水的方法。
1.安全提示:活动前注意提醒幼儿吹泡泡时只能往外吹气,不能像喝饮料那样往嘴里吸;不要对着其他人的面部吹,要寻找空的地方玩泡泡;玩泡泡过程中要注意湿滑地面,小心摔倒。
2.幼儿和家长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在泡泡水制作过程中,家长可以用语言提醒幼儿各种材料的用量,让幼儿自己动手配制。
3.在选择不同形状工具吹泡泡时,先鼓励幼儿猜测吹出来泡泡的形状,然后再操作,最后检验猜测结果。
观察:经过操作观察,幼儿得出结论:泡泡水不会发霉的原因是泡泡水里面混有茶叶水,而把泡泡水封闭起来,不暴露在空气中就不会发霉。
指导重点:只能往外吹,不能吸。注意别把泡泡液洒在外面和身上。
分析:在泡泡水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先用语言提醒幼儿各种材料的用量,让幼儿自己动手配制。
观察:经过操作感知,幼儿得出结论:在提供了打蛋器,小漏铲,饭勺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操作中逐步发现吹泡泡工具的特点。
指导重点:观察比较猜想结果和操作结果是否有不同。
分析:幼儿对材料分别进行实验验证。交流分享出:哪一种材料能吹出泡泡?哪一种吹不出泡泡?知道了这些材料能吹出泡泡,是因为它们都有小洞和间隙,有小洞和间隙的材料就能吹出泡泡。
观察:探究泡泡是从哪里出来的,感知材料吹出来的泡泡的共同特点。
指导重点:在选择不同形状工具吹泡泡时,先鼓励幼儿猜测吹出来泡泡的形状,然后再操作,最后检验猜测结果。
分析:了解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这一科学现象。
观察:创造性地迁移和运用经验,自制吹泡泡工具。知道在树叶上穿出小洞就可以吹出泡泡和改变茅根的形状,扭出任意形状的小孔或间隙就可以吹出泡泡。
指导重点:(吹泡泡大赛)比比哪种材料能吹出最大的泡泡。
分析:在观察、探索、操作中创造性自制吹泡泡的工具,体验做吹泡泡科学实验的乐趣。
抓空气中班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抓娃娃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