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参与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才能为我们写心得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通过反思与总结,心得体会能够为我们的未来指引方向,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篇1
参加公益活动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学生们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本文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参加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参加公益活动心得体会
1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参加公益活动心得体会
2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天,我去居委会劳动了一天…
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髓。劳动确实很辛苦,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种感受是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这一天,(至于是哪天,你自己写好了)我去居委会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居委会的负责人让我去小区里面刮小广告。我高兴的应承了下来,心想,弄小广告有什么不容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于是信心满满的拿着负责人给我的铲子和水桶就走了,谁知道事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不小。
我先找到一个贴在地上的小广告,貌似真的很难弄,拿铲子刮了半天也没有太大的结果,本想放弃,然后去干点别的事情,但是不服输的性格使我想到,还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意我就突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时候的情景了,被水冲过的地面上的小广告,很容易就掉了,所以我想到了,将小广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钟,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轻轻一撕,小广告就掉了。
看到自己想到的方法取得了成果,当时心里挺兴奋的,于是更加满怀信心,去劳动了!
呃…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被我清除过的地方确实看着干净,整洁多了。
通过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是会还是不会,你都要有勇气面对它,尝试一下。做了,你是困难的领导;不做,你是困难的俘虏;而我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更加努力,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
参加公益活动心得体会
3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几十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前笨拙但投入地表演魔术,七八个身穿南开中学校服的小姑娘乐开了花。她们是天津义工服务队的成员,2月5日专程到天津美福养老院慰问老人来了——给爷爷奶奶们演几个节目、聊聊天。
这几个南开中学的初中生今年寒假参加了不止一次这样的活动,尤其是正在上初二的李洋,对这样场面再熟悉不过了,她已经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大半年了,这个寒假更是几乎天天都有“活儿”——每周都要去中心妇产科医院导诊,到圆梦特教中心看望脑瘫患儿,到自闭症儿童治疗中心帮助他们,到养老院慰问老人,还有给包括血液病研究所的患儿在内的困难儿童实现梦想的“圆梦行动”,过年期间“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活动,从腊月忙到正月,几乎没有休息。
“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参加公益活动,在养老院表演节目,没什么文艺才能,就和大伙儿唱个合唱,和爷爷奶奶们聊天开始也不是沟通得特别好,努力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去过脑瘫患儿的特教基地,每次都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让他们生活更好;到过自闭症的儿童治疗中心,干了很多平常在家根本不做的活儿;到血液病研究所给患儿送礼物,他们高兴我也开心。”李洋坦言:“开始时觉得参加公益活动让生活‘充实’,现在是‘踏实’。”
李洋的父母并不支持女儿在公益活动中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让父母放心,也为了提高自己,这个假期她还参加了一个课外辅导班。“14天的学习班终于上完了,每天上午参加活动,下午上课,那些天我睡觉的时间特别少。而且我住在红桥区,离活动地点都不太近。来美福养老院,就得坐31站公交车,还得倒次车,早上七点就到车站等车了。”
与李洋同年级的李润鸿,来自35中,两人几乎同时加入义工服务队,这个寒假他也没怎么闲着,血液病研究所、养老院、特教中心,哪儿都能看到他。给脑瘫患儿喂饭却被喷了一脸饭的“必修课”,初次给老人表演节目时的拘谨,抱着募捐箱请人献爱心时遭受质疑的“白眼”——这些经历都让他庆幸自己比很多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了解更多样、更全面。“我最喜欢做募捐,别人不相信我们也正常。但想想这些钱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特别开心。”
初中生并不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主体,就是在学生中,也是大学生志愿者的形象更为突出。繁重的课业让初中生在课余更想着休息、游戏或不得不去课外班,李洋和李润鸿却选择参加公益活动。公益让他们帮助别人放飞梦想,公益让他们强大自己的内心。
参加体育教学教研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教学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活动心得体会
小班体育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数学教学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篇2
参加数学课堂教学联研活动的心得体会
今天的五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五堂各具特色的复习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老师们的课堂评价语言。课堂上老师们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声情并茂,评价语言丰富多彩,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在主持人许老师的点评下,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让我知道,复习课和练习课是有差别的,如果复习课跟练习课一样都在做练习,那么练习课便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温故知新,老师要清楚,在这堂复习课上,学生能获得哪些新的认知,孩子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
第二,我明白转化不是只有新知转化成旧知,还有从生疏转化为熟悉,复杂转化成简单,高难度转化成低层次,综合转化为基本等等。
第三,在复习课上总是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思维方式太单一。例如:50x7=350 可再出一题 ( )x7=350。规律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老师来告诉他们的.。
第四,复习课上统一的方法多,多种方法少。例如:125x9= 估一估,,很多同学会估125x10=,其实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还有很多种。
第五,知识复习,方法复习。在复习课上,往往有复习知识,却忽略了复习方法。如何授人以渔,关键就看学生能否掌握复习的方法。
通过这次的联研活动,使我对复习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篇3
参加教学开放日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组
200629
5月28日我们参加了大石桥市教学开放日活动,我们听了高一两节政治课,感触颇多,我就赵玉荣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导入新颖。赵玉荣老师这节课讲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她一开始是请学生说事,当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和本节课有一定的联系,学生讲的是前苏联的解体,其中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处理好民族问题,这样自然的引出我国的民族问题。这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能引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拓展了知识面。
第二横向对比。学生对前苏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将中国和前苏联的民族概况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样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族概况的认识。
第三分组讨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能够形成,和我国坚持正确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对于这部分知识,赵玉荣老师采用了列表法、分组讨论法。她
将学生分成小组,对于三项原则分别从含义、内容、措施、地位四方面进行阐述,学生分组讨论后完成列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补充。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真正理解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小组探究式教学正是我们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之一。
第四只褒不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当然学生回答不一定对。赵玉荣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心情放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这次听课,体会多多。通过这次听课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要承担起这一重任,首要的就是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篇4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
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篇5
9月26日至28日,xx市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由十二县市和两所市直属校选送的14节阅读课参加本次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呈现出如下亮点:
一、参赛选手素质较高。
无论是久经沙场、挥洒自如的骨干教师,还是初出茅庐、教风清新的年轻老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值得商榷),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立足学生阅读本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这似乎还不够)。阅读教学中读的形式更加丰富,除了朗读以外,默读、略读、浏览、快速读等各种读书形式都进入课堂(但老师更多关注的还是朗读指导,对其他几种读的能力只见布置,未见指导)。在课前不能进班熟悉学生的情况下,他们大多能在课前10分钟的交流时间里较快熟悉学情,调动学习气氛,不少课堂都能体现出学生由“冷”到“热”的过程,学生刚开始不爱发言,思路没有打开,后来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不断激发,渐渐融入课堂,大胆发表见解,且发言、朗读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二、阅读教学有新的突破。
一些课堂呈现出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以课文为例子教学语文的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有所增强。如《祖父的园子》《我最好的老师》等,既关注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到其表达的形式。人民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孟令全老师指出:“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语言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这应该成为我们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课时目标不明,虽然是上第一课时,但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却是基本上囊括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突出的是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课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老师在结课时交代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已经脱离语文学科的本位。大概是老师们总想在第一课时尽可能展示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精彩部分,所以才在第一课时大包大揽,但第一课时的教学有其既定的目标,如字词教学、初读感知、了解大意、理清脉络等,再把第二课时的大量阅读理解挤进来,难免贪多嚼不烂,好几节课都出现前面教学的生字在后面又出现读错的现象,如:“引吭大叫”“净角”“大模大样”“瀑布”“磨坊”等,说明读准字音这关未过。四上〈白鹅〉与三上〈风筝〉理解课文都是三个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既定教学任务这么重的情况下,还学完了两个部分内容(〈白鹅〉的叫声、步态,〈风筝〉的做风筝、放风筝),只留下一个部分内容在第二课时学习(〈白鹅〉的吃相,〈风筝〉的找风筝),这样是不是会头重脚轻了?课时划分比较恰当的是六上〈老人与海鸥〉,在了解大意、理清文脉后,学习第一部分“老人爱海鸥”,将第二部分“海鸥送老人”安排到第二课时学习,这样第一部分就能学得比较充分些。
二是学段目标不明。四上〈白鹅〉用了14分钟学习生字新词,有无必要?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更加放手一些,这样就不会导致后来学生两次读书时间不足,有点匆匆走过场。又如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是大多数老师都只关注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忽视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还有一点缺憾: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语文意识不浓、语感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太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谈感受时出现的表达不清或表达困难等问题,不能予以及时帮助和指导,甚至对于有明显语病的表达也轻易放过,如一个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又大声又响亮”,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激烈地喊叫着:风筝飞得再高一点”,老师都没有注意。其实这些不都是最好的修改病句的范例吗?可惜老师错过了一个规范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不仅关注其思想内容,也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特有的教学任务,我们责无旁贷。二是个别老师自己的语言也不够规范,如“长长的瀑布”“这样长的瀑布让你想到什么”用“长长”来形容“瀑布”不妥。三是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老师说“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如果你喜欢哪个字,还可以把这个字读得重一点,拖得长一些。”古诗诵读的音长是由学生喜不喜欢来决定的吗?老师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指导朗读时很想给学生方法,却只能在“大声、有感情地读”中绕来绕去,无法提升。四是有一个老师把“贾*凹wā”读成了“āo”。
一点思考:阅读教学还有没有别的招?
本次阅读教学不管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不管是第二学段还是第三学段,老师们都是两招打天下,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词句谈体会,二是创设一些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不是说这两种教学手段不好,但是学生如果年复一年,一节课接一节课都是这样上的,他们会不会厌倦?另一方面,关于找词句谈体会,学生都没有困难,他们都能准确找到相关的语句,而且他们谈的感受也似乎都受到了肯定,如果一节课光让学生交流他们已知已会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有何意义呢?如何在他们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提升呢?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有些茫然。
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我们语文老师还有没有别的招呢?值得思考。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篇6
我校英语教研组组织了以“搞好常态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的英语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课堂观摩,而是一次课堂后的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常规,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反思我们的教学基本功,教研组长作了精彩,细致的讲座,骨干教师进行了经验传授,给了教师们直接的资源共享,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听完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以勉励自己。
一、着重把握课堂常规,注重实效。
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活动,而没有实效。现在的英语课,老师们增大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了,给学生创造了许多的机会说英语。几年的英语教学的课改的实施,我们很多的英语教师也会用新颖的,独创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来教学新知识,但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出现低效的现象,教研组长从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考查几方面着手作了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给我们指明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如何更准确把握课堂,在报告中明显提出备课中要非常的明确每节课的技能目标,课堂中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后要进行积极的'反思,作业要落实到位,要少而精,真正提高40分钟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从教研组长的讲座中让我感受到作为一节实效课,课堂的结尾部分学生的输出信息(学生会做什么,会说什么,会演什么)的多少完全在于课堂中每个环节是否落实到位。
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不仅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自身的行为,有效的教具的创作绝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冯爱华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让在座的小学英语教师受益匪浅,她在教具讲解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每件作品都是冯老师智慧的结晶,如作品中教学各种图形,正好是冀教版book7中的教学内容,这一魔幻般的教学方式,不仅节约了教师用语言解释的时间,也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又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关于教具的制作我们还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如:教具的展示,在时间上要恰到好处,过早地暴露教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具一般体积不要太大。教具的选择与运用要注意保持新颖性,因为新颖性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稳定和持续。还有教具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功能多样,一物多用。
三、投入丰富的情感,激发兴趣
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很多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有一个疑惑?我专心的投入为何我的课堂收益不大,武晓霞老师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告诉我们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接着武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起,以自身情感投入,赏识关爱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三个带进”来优化教学氛围。
1、把激情带进课堂。总是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寓教于乐。不管个人、家里有多大难以处理的事,都不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课堂。
2、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我常常以自己的眼神、语调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社会氛围。
3、把欢乐带进课堂。常常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总之武老师是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在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来收获自己的教学成果的。
参加教学活动的心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