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学反思往往会比别人进步更快,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反思的一种应用文种,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2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1、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2、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3、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3
纵观《小小运动会》,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学生体验了生活,体验了快乐,体验了成功。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教师转变了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新的教学理念,不是想着在40分钟内,尽可能地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都塞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大的知识量,而是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具体说来,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时代对教师角色转换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思维的特点,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开幕、运动会、设计奖杯、乘车回家。将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运用了活动的教学法,真正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由台前转到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学生喜欢童话、动物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美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如“开幕式”,同学们看了以后都说太美了,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以至他们从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如“这漂亮的队形竟是我们学到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真有趣!”可见同学们对开幕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这样学生当然乐意发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去思考解决问题。
3、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创造了“提出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运动会开始了”,教师创设了运动会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观赏,还没有让同学们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知道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但多,而且各有千秋,接下来解决问题时,老师没有带着学生逐题分析题意,逐题解答,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时,老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的经历,为其后继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4、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模仿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如“设计奖杯”,按以往的教学,先在黑板上呈现一个奖杯,然后教师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学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学生跟在老师后面临摹;或者教师说,学生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自主探索,没有合作交流,只是机械地执行教师一个一个的指令,思维含量不高,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大大不利的。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没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没有用一种思维代替全班同学的思维,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他们能自主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并且同学们由于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互相帮助,共同设计奖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4
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 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直观的去了解比较难点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应该采取放慢速度,逐个突破的方法,而不应该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5
一。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二。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了:
学生动手实验:
1)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2)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实验。
2. 教师演示实验:
1)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实验。
2)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3)两铅块相吸实验 。
三。 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四。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6
学习物理,关键要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即对物理问题辨正思维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运动的描述》在引入概念充分体现了这种物理思想,即研究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对多因素的复杂模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然,由理想模型问题的解决进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
比如物理学研究的运动有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有些运动比较复杂,有些相对简单,其中相对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我们对物理运动的讨论就先从机械运动入手,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首先研究平动,平动有直线运动有曲线运动,首先研究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匀速和变速,首先研究匀速,这些都是先从简单入手,后面再由简单到复杂的例子。
质点是学生高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理想模型,要给学生一个建立理想模型的思维空间和清晰的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使模型的建立自然合理,并逐步掌握建模的能力。
课堂上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假如外地朋友找你,告诉乘车9点40分到站,你该什么时候到站接车?可以故意地精确考虑接车的准确时间,就可能产生这些问题,比如9点40分是车头到还是车尾到站?车身会振动和晃动,由于车身的运动和气温的原因,车身长度还有热涨冷缩的问题,这将使车何时到站的问题变的很复杂,而生活经验使学生懂得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必要考虑车的长度等次要因素,可以把车的长度等次要因素忽略不计,比如说到两人间的距离,这距离要怎么算?是躯干间的'距离还是头到脚的距离,即使人站得纹丝不动,但身体还会随呼吸等而动,进一步考虑还有生长和衰老问题都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精确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人会这么考虑的,通常讲两个人间的距离时,根本忽略了人的形状,把人看成点。接下去教师可以引导,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很多情况下物体的形状对要讨论的物理问题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一个只有质量大小而无形状大小的点――质点,这样就可以自然合理的建立起质点这一理想模型,这就是模型理想化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懂得研究实际问题时,由于涉及的因素往往很多,如果不把某些次要的因素忽略,即使很简单的问题都会变的非常复杂,甚至无法解决。
平均速度概念的引进,为我们提供了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思路和过程,如何讨论物体运动快慢,方法可以是在相同的时间物体运动的位移大小来比较,相同时间内位移越大的物体速度越大,也可以用相同位移所用时间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大,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位移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比如甲一万米跑了28分钟,乙一百米跑了11秒,如何比较甲乙的运动快慢?经过引导,学生比较容易认识到,应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个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搞清楚了,研究加速度的定义式也就容易多了。
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科学的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辨正思维大有益处。
备课过程偶尔感觉有些不足、不顺、不妥,如:
1、介绍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时、由于学生不懂的斜率,更不懂斜率计算的截距式,要讨论图像的斜率,难于进行,该图像的出现似乎太早了,后面讨论速度时间图像物理意义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很重要,学生对“任意相等的时间通过的位移相等”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有些学生把匀速率运动当成匀速运动,引进位移后,应该重新定义匀速直线运动,不讲匀速直线运动,跳过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感觉不顺。
3、加速度的方向取决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由于力学放在后面讲,没有任何矢量运算的基础的学生要懂的确定矢量改变量的方向极为困难,还要从加速度的方向分析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感觉加速度的方向的讨论太早了。要给学生补充矢量的运算法则,由于没学过反三角函数,如何求矢量方向的角度值,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补充。
课本“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不严密的,应该称“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较准确,比如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平均速度大小应该是0而不是3.0×104m/s,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两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7
经过长时间的备课、试课、打磨、赛课,加之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同行的评论,让自己对本堂课的反思活动异常的持久和深入。
作为一堂竞赛课,从学校,到区里,到市里,这一路走来,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这堂课所需要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不仅仅是做做ppt,选选背景音乐,还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在区里赛课时,面对全新的一台多功能投影仪,我是选择了放弃使用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操作。这使得在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就只能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站立口头汇报形式。这样,不仅检测教学效果的`范围缩小,耗时长,还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后果。然后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教师对新生多媒体设备的畏惧和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思想上。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综合来看,这次教学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希望,自己能时刻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向着一个目标,谨言厉行,持之以恒,以求达到自己的理想,展示出自己的情怀!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篇8
?小车的运动》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小车的运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
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
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
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李帅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
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