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心得体会8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对实践过程做出具体分析后,我们才能写出有意义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也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自我反思,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知青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知青心得体会8篇

知青心得体会篇1

有追求

能吃苦

爱学习

办实事

重辩证

敢担当

知青心得体会篇2

坚强自信知难而进

与书为伴学以致用

矢志奋斗干在实处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知青心得体会篇3

说到“江西第一瓷都”,

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景德镇

而要说“江西第二瓷都”在哪,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实,它就是抚州市的黎川县

黎川以江西“第二瓷都”名声远扬。

到过黎川县的外乡人都不忘带些当地的杯杯碟碟回去。

这里的日用瓷不仅洁白光亮,器形优美,且品种花色特多,中档茶杯的数量更是占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杯碟大批出口欧美和中东。黎川的耐热陶瓷全国销量第一。

黎川 ·区位

黎川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与福建省的赣语区光泽、邵武、泰宁、建宁四县及同属抚州的南城、南丰、资溪三县毗邻,福银高速公路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是由赣入闽的东大门之一。

黎川 ·历史

黎川历史悠久,始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黎川处于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黎川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5月,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在该县湖坊乡成立。

黎川 ·风光

黎川风景秀丽,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奇特,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植物王国,动物天堂”;十里长街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洲湖百年“船形古宅”国内罕见;福山寺、妙法寺、寿昌寺、喜山寺等福禄寿喜四大古寺和新丰桥、横港桥等景观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黎川 ·游览

中共闽赣省委政府旧??

在赣闽边际天然屏障、横空千里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在连绵起伏、终年青葱碧绿的丘陵群中,在黎川县城东北面20余公里处,有一座山明水秀、人烟稠密的小村镇,这就是土地革命时期一度为中央苏区闽赣根据地指挥中心而著名的红色湖坊。1933年5月,刚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就设在湖坊桥头的“龚家大屋”。

玉湖

玉湖,赣东南一颗碧绿、灵动的翡翠,距黎川县城15公里,与洪门水库相接,湖水清如碧玉,烟波浩淼,湖面大小岛屿星罗棋布,镶嵌其中,丹霞地貌遍布,奇石古树林立,一线天、玉女峰、金龟石、蘑菇岩、还魂草、百合花等景观造型各异,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

湖光山色间,白鹭、鸬鹚、野鸭等野生水鸟成群出没,嬉戏游玩,构成一幅“鱼翔树梢鸟掠浪,云浮碧波山倒立”的和谐美景,泛舟其中,如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物我两忘。

油画

上世纪80年代,因上海知青培训、乡镇陶瓷企业工艺岗位锻炼、职校培养,黎川县陆续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商品性油画工作的画匠、画工、画师。经过近30年发展,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遍布深圳、厦门、莆田等地。

由于黎川油画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蓬勃崛起,黎川因此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油画)”、“江西油画之乡”、“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及“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殊荣。刚刚拔地而起的“黎川油画创意产业园”更是为黎川油画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黎川古城老街

黎川古城老街是江西省内风貌保存完好的老街之一,其淳厚的民俗文化,可作为中国江南古镇的典型代表。

老街东起县城磨市街头,西至古城墙南门口,绵延约1.8公里。 区域面积0.4平方公里,住着6000余户、约2.3万居民。因为街道巷弄内,分布着百余幢明清时代建造的古宅,所以老街又被称为“明清老街”。

东华山水景区

东华山水景区位于江西省黎川县华山垦殖场洲湖村,距县城33公里,总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2008年被评为抚州市十佳旅游美景之首,2009年获全省首批"江南小镇"称号。2010年底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黎川首个3a级旅游景区。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

岩泉自然保护区(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夷山脉中段,位于江西省中部最东端的黎川县国有岩泉林场境内,其东南部分别与福建省建宁、泰宁两县相连。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7.8%,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黎川 ·美食

擂茶是黎川、广昌山乡人民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手艺。擂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制作时将茶叶置陶盆,用尺许长的木梓擂茶棍频频转成茶糕,加盐腌制,放人罐中贮藏。

吃时倒少许于碗中。旧时殷实富裕人家,还要加上炒熟的芝麻,油炸黄豆、花生仁、猪排骨等佐料,这样冲开的擂茶,呈鸡汤色,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不仅有茶叶的淡雅芬芳,更因吃时偶有几粒芝麻、黄豆、花生仁嚼碎,一股奇香人口,令人心旷神怡。

黎川县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昼热夜凉,山地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土层深厚且肥沃,对香榧树的生长发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黎川香榧是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的特产。黎川香榧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黎川 ·购物

黎川土特产非常丰富,黎川陶瓷是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的工业特产。黎川是油画之乡,黎川定制的油画精美绝伦,驰名海内外,是居家送客的佳品。此外,特色小吃擂茶,灌芯糖,茶姑等通过创新和包装,广受好评。

尤其是灌芯糖被评为旅游金牌小吃。

黎川 ·住宿

黎川目前有4星级酒店一家,三星级酒店2两家,精品民宿和特色旅馆30多家,住宿环境优雅,功能齐全,交通便利。

黎川 ·线路

黎川—洲湖

黎川—岩泉

黎川—湖坊

整理:贺婷

编辑:骆志俊

出品:江西省旅发委市场处

投稿邮箱:jxtaxwzx@163.com

知青心得体会篇4

知青心得体会篇5

知青心得体会篇6

朱家涧还是原来的朱家涧,朱家涧已不是原来的朱家涧。

“我咋老觉着像一场梦呢?”这几日,老伴老冒出这句话,朱存录深以为然,不嫌弃老伴唠叨,总笑着回应:“住上楼房,咱享福咧。”

背着手,抽着烟,66岁的朱存录有事没事就在村里转悠,浓眉下细长的眼睛里透着睿智和精明,一条裤腿挽起来,像随时要下地干活的样子。

其实,不是。朱家涧还叫朱家涧,但不再是大山深处的窑洞土房了,是马路边上整齐敞亮的朱家涧移民新村。

村里,小树亭亭,花儿正妍;家里,窗明几净、家电齐全……眼前的一切,朱存录总有一种恍惚感。

以前的日子苦,苦到不敢相信现在的甜,朱存录总惋惜自己的先人没赶上好时候。

朱家涧村,隶属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和泾川县红河乡姚哈村一样,是全县最后两个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

七梁八坡山连山。在群山夹缝中的朱家涧村,除了山还是山,山涧里一条静静流淌的涧河,承载了朱家涧村几代人的致富梦想。

山地虽贫瘠,胜在多,老天爷肯多下几场雨,糊口就没问题。后来,又陆续从外地迁来人,朱家涧村除了朱姓,渐渐有了李姓、杜姓、王姓……

1976年,22岁的朱存录娶了媳妇。媳妇是县里党原镇人,虽在平塬上,生活却没朱家涧好,娘家人到朱家涧看了一回,吃了两顿饱饭,婚事就定下了。

朱存录记得,头一回去老丈人家,姨娘(岳母)做了面条,自己却不吃,只推说已经吃过了,他心里明亮,哪能呢,就觉出朱家涧虽是山上,确比塬上要好些。

还没品咂出过日子的味呢,这一点点比出来的“好”也没了。先是遇上天旱,地里没收成,靠着救济粮、红薯干过日子。

包产到户,突破了“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塬上、川区的日子显见得变了样。可朱家涧是山区,还得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朱家涧人就算再积极,老天不赏脸,山地里的收成照样。

朱家涧,全村125户375口人住在10多个山头上,村里最南边的塔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13里。

每天早晨,鸡还没打鸣,沉寂的山沟里就响起了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男人们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担水,上坡下沟,就算再精壮的劳力,一趟水担回来也得一个多小时。家里人要喝,牛羊要饮,总得好几趟才够一日,用水就格外俭省,外边人老笑话他们“放个碗碗子洗脸呢”。41岁的朱军建还记得,9岁大,他就得挑着比自己还高的水桶去挑水,半路上老摔跤,水洒了一坡一身,那个狼狈、害怕和心酸,至今记忆犹新。

河还是那条河,山还是那座山,路也还是那个羊肠路。朱军建好像没有童年,刚懂事就要给牛割草、饮水,凡干得了活就是一份劳力。羊肠小道上,无论是人,还是牲畜,摔跤、掉沟里是常事,只要不摔伤,谁都不当回事,爬起来就走。小学离家有10里路,早起天黑,得提个煤油灯去上学;教室里虽生了炉子,可四处漏风,冷得拿不住笔;中午不可能回家,朱军建和小伙伴只能啃干饼子,喝生水。上初中就更远了,背的馒头咸菜,夏天发霉长毛,冬天成了冰碴子,想起来都觉得受罪。

“上山驴驮下坡溜。”平日里,挑水务农、种地放牛,辛苦些也就罢了,遇上雨雪天气,不摔上几回,不滚上一身泥,都不像出过门。到镇上买个东西,走得快都得一个半小时。最怕就是生病。有一年,村民朱浩英急性阑尾炎犯了,40多岁的汉子冒着豆大的汗珠,疼得直打滚。当时19岁的朱存录和村上的年轻人用胳膊粗的榆木椽子绑了个担架,轮换着抬上朱浩英出山去看病。

出行、吃水、上学、看病……说起来,朱家涧人个个都是辛酸泪一把,不堪回首。

“一亩菜,十亩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头手里没有钱。”不是朱家涧人不勤劳,实在条件太差了。

日子过得恓惶,朱家涧村好久没有热闹过了。山村里,婚丧嫁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

可朱家涧,嫁女的有,小伙子婚娶的喜事十多年也不见一个。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到朱家涧,偶尔有,男方也会被高额彩礼吓退了。朱存录的印象里,彩礼越来越高,他还琢磨出味来:山越高,离县城越远,彩礼就越高。

有点能耐的,迁到别处了;家有儿子的,入赘他乡了;有点想法的,外出讨生活……朱家涧从原来的200多户700多人,锐减到125户375人,人口一直负增长。

朱存录年轻时,是个“猛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跑出去贩菜,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遇上小偷,一个人就能撂翻三四个,下馆子、住旅馆,也见过些世面。

1997年,看上朱存录的精明能干,镇上和村上叫他回来做村主任,朱存录就回了家乡。他贩过菜,知道种菜比种粮收入好,但山地,好多菜不好种,只好种大葱。

那时候,朱家涧人意识到路是好日子的“拦路虎”,开始修路“大会战”,硬是靠着一双双起了老茧的手,在七弯八拐的山腰上“凿”出了一条土路,能过架子车了。

到大葱要卖的时候,村里独成一“景”:套了牛的架子车上,装满百八十斤的大葱,葱上面再放上自行车,晃晃悠悠、弯弯绕绕,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土路;到了塬上,将牛和架子车寄存在人家,再骑上自行车;当然,自行车后面是挂着两捆大葱的。

傍晚时分,卖葱的男人走到塬边,就点一把烟火。站在山头张望的女人看见,麻溜回窑,点火做饭;窑里做饭,容易打倒烟,少不了烟熏火燎,一顿饭做好,花脸流泪是常事,家家如此,没辙。等男人到家,女人揉眼擦脸的,饭也就好了。

大葱的收成比种粮好,朱存录就得了个外号“老芽葱”。年轻时,朱存录精力旺,心气高,谁不好好干活就骂,村里人怕他,却也服他。

大葱收成好,却也着实辛苦,症结还在路上。朱存录就组织村民修路,可大雨一冲,这儿缺个口,那儿塌陷了,是“年年修路年年补”。

还是出事了。收麦时,多是驴驮。一捆捆的小麦驮在驴背两边,驴一下子就“宽”了,路却窄,朱等玉家的毛驴就被挤下山沟,生生摔死了。驴是村民的大财产,一家人难过了好一段时间。

朱存录没想到,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一辈子的“老支书”,老了老了,住上楼房不说,还在自己手里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2014年,朱家涧所在地被规划成泾川县水源地,在涧河修建水库,县里计划着把朱家涧整村搬迁到涧河南岸的王村镇。这是一次亘古未有、改天换地的“战略转移”。

朱存录还记得,2015年6月下旬的一天,天热得很。朱家涧村村部门前大槐树下,他与镇上包村领导郭建忠和驻村帮扶干部刘保明等人规划、讨论搬迁事宜,等着村民来签字。可一直等到夜里,全村也只有53户自愿来签字,多是年轻一辈。

“一辈子置办个庄子不容易,庄稼人没了地,搬出去以后可咋办?”除了故土难舍,大多数村民心里没底,怕搬出去还不如眼前。朱存录就和帮扶队队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一点一点解释搬迁和不搬的好孬。

2017年,泾川县在王村镇征用土地19余亩,投资2885万元,新建安置楼4幢,配套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便民中心、图书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去镇政府、幼儿园、小学也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

看了新的朱家涧,村民才真的动心了。

搬!

2019年6月底,朱家涧村全村125户,一户不落地搬进了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朱家涧移民新村。告别祖祖辈辈的土窑洞,住上新楼房,按照政策,朱家涧每家每户只掏了1万元。

曾让朱家涧人揪心的出行、吃水、看病、上学等难事,一一迎刃而解,村民脸上带着笑,都说:“再不知足、不满意,就亏了人心咧。”

可真有人还是“不知足”“不满意”。

谁?党和政府啊。

拔穷根,光搬出来不行,还得住得稳、能致富。

单说钢架大棚。县里从王村镇王村村整体流转土地315亩,又在天津市武清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下,建成钢架大棚235座,免费分给朱家涧每家每户,种上甜瓜、西红柿、辣椒、黄瓜,一个大棚年收入万儿八千。

家有劳力的,自己种;孤寡老人或劳力外出的,可出租大棚,亦可挂靠到大户或合作社,年年分红,朱家涧人所有的难,政府都想到了。

当然,还有日光温室、果林栽种、红牛养殖,构成“蔬菜、苗木、养殖”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以及外出打工,在扶贫车间、王村知青记忆园等就近务工的劳务收入,每家每户的收入都是算得来的。

朱家涧曾经的山地,也没闲置,政府掏钱买了核桃苗,漫山满洼帮着栽种好,栽在谁家地里,核桃树和核桃树的收益就是谁家的;核桃地里再套种上黄豆、大葱,又是一笔收入。村民虽然搬迁了,细心的政府还是出资修了一条水泥路,方便村民上山务农。

当初,拆窑洞土房的时候,好多人心疼、舍不得,是朱存录带的头。如今,再没人可惜、惦记那一院窑洞,“拆了就拆了”,散淡得很。

山路弯弯,沧海不变。可朱家涧终是变了,朱家涧的日子也变了。你看,好多年娶不上媳妇的朱家涧,搬到移民新村还没几个月,就连着有三个小伙子结了婚。

六月的天,瓦蓝。

朱家涧移民新村南侧平房一楼,57岁的朱来银在自家房内,正悠闲地看着电视。

27年前,为了不再日日挑水吃,朱来银打算挖个井。可挖到半道,就摔伤了腰。别说下地务农、外出挣钱,起居都不方便;山里人少,朱来银心里的落寞、压抑与煎熬,像座山。如今,住上一应俱全的新房,日子可是舒心了。

“好,真的好啊!”常年在家,朱来银不善言谈,可眉眼里的笑作不了假,看得出来,他心里是真满意、真知足的,末了又讷讷地补了一句:“政府体贴我们,替咱想得周到。”

原来,当初搬迁分房,为了公平,是用了老百姓常用的抓阄的。朱来银和正在帮他做饭的老母亲一样,抓到的是斜对面的楼房。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才特意为他调换成装了地暖的平房。平房门口有斜坡方便轮椅出入,县残联还专门在他家马桶旁安了扶手。

这种细致、周到和体贴,比朱来银小一岁的王等祥也感受到了。

三年前,搭简易房的时候,王等祥摔伤了腿。干不了重活,村里就让他做了朱家涧移民新村的保洁员,一年工资6000元。对于干惯苦力的他,保洁的活很轻松,又能照顾小孙子。这不,两岁半的小孙子在布艺沙发上正睡得香甜,他就没事干了。

王等祥高兴,笑起来,满脸的沟沟壑壑,像极了朱家涧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可这“沟沟壑壑”里泛着精气神、透着光:再不用住土窑洞了,再不发愁看病了,再不担心小孙子上学了。村卫生室就在小区前面,平日里换药看病很方便。儿子儿媳在西安打工,自然有一份过得去的收入。老伴自个侍弄了两棚甜瓜,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腿脚虽然还没好透,王等祥的日子是看得见的好了。

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开出租车的朱军建,搬进崭新的楼房,终于不再奔波了。

说到挣钱,朱军建不愁。自家分了3个大棚,又租了别家的6个大棚,朱军建一气儿栽种了甜瓜、西红柿、辣椒和土豆。大棚、种苗、化肥都是帮扶项目,不花本钱;技术、病虫害防治有专人指导;销售,有政府铺路,还能卖上好价钱。虽没经验,可朱军建一一种得有模有样,从3月下旬到6月上旬,已陆陆续续收入一万多元了。等甜瓜、西红柿、辣椒、土豆卖完了,还可以种二茬的娃娃菜、萝卜,一年收入小十万不在话下。

“给我20万,我都不回去了,现在条件太好咧,比原来好一百倍都有。”这话不夸张,四五岁的时候,朱军建发烧,因交通不便、看病不便,差点烧死,当时瞳孔都变大了,自己能活下来,算命大。如今赶上好日子,媳妇带着一双儿女在银川上学,自己种了9个大棚,辛苦是辛苦了点,可精神头很足。朱军建计划好了,冬闲还去跑出租,等明年开春要种上20个棚。

看着娃们娶上了媳妇,看着孤寡老人、伤残村民都无后顾之忧,看着村里的懒人勤快了,闲人忙起来了,个个忙得脚底生风,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朱存录老是笑呵呵的,心里真叫一个敞亮。

他知道,他心里的亮,朱家涧人日子里的光,是怎么来的。

47岁的杨苍龙已经多半个月没回家了,老婆意见特别大,电话里总问他:“到底啥把你吸引着不着家?”

杨苍龙忙着干活,可说来说去,老婆到底也不信,就有点“怂”了:“要不你来看看。”

老婆还没来,杨苍龙依然风风火火地忙。

早晨6点准时起床,晚上啥时候睡觉可没个准,晚上8点,10点,12点,甚至凌晨4点,活干不完,就没法睡。

村上235个大棚,从栽种、管护、病虫害防护到技术指导再到销售,杨苍龙和弟兄们有操不完的心。

4月底开始,蔬菜、甜瓜陆续上市,杨苍龙他们就更忙了,“不卖出去,一季一年都白忙活咧。”

趁着“五一”小长假,杨苍龙和弟兄们在马路边轮流摆摊设点,虽然没有经验,可蔬菜新鲜,每天能卖出去不少,三四天的时间,8000多元的收入就妥妥地“揣”到兜里。

摊点销售毕竟小打小闹,走的量不大。杨苍龙和弟兄们又动用各方关系,联系到县城四家超市定点配送,在超市开设“朱家涧蔬菜销售专区”,一是打开销路,二是要打出牌子来。

6月,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村上103个甜瓜棚里的甜瓜香味飘出大棚,刺激着大家的味蕾,更刺激着杨苍龙和弟兄们的神经,脑袋瓜格外活泛。

一番对接协调,天津市武清区又帮了大忙,订购了15万斤价值80多万元的甜瓜;此外,还发出销售甜瓜倡议,组织全县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开展爱心义购消费扶贫,又开了个“朱家涧甜瓜”微店……

日日都有收入,杨苍龙和弟兄们干劲十足,早出晚归,时间过得格外快,也顾不上回家。这账算得噼里啪啦响,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可杨苍龙和弟兄们是一分钱也不拿的。

为啥?他们不是朱家涧人啊。

杨苍龙、尹德谦是平凉市工信局的,吕志坚是县委组织部的,卢雪宏是县农业农村局的,朱小杰是县委办的,何文轩是县工信局的,亢健是县能源中心的,七个人从不同单位,一先一后地来到朱家涧驻村帮扶。

可朱家涧人当他们是朱家涧人,远远地见了就笑着打招呼,非得递个烟、吃牙瓜,拉呱上几句才让走。

那绝不是客气,是朱家涧人不曾说出的心里感谢的话。朱家涧人念着党和政府的好,记着杨苍龙他们的好,嘴上虽不常说,可他们懂,也看得见,那一颗颗帮扶的真心。

七个人却丝毫不揽功,没有好政策,一切无从说起。况且,他们能来驻村,是一份信任与责任,万不可辜负了。

就想着法的出力,7个人加上老支书朱存录,就有点像“八仙过海”。

到了新的朱家涧,朱存录还是带头人,当了绿帆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董事,种了108个大棚、7个日光温室。其中,28个大棚是帮贫困户代管的,朱存录还是操不完的心,可睡得踏实,不像以前难得睡个安稳觉。这不,又得了个“大甜瓜”的雅号。

58岁的卢雪宏驻村帮扶,原是“不够格的”,超45岁了,可育种20多年的他有经验、有技术,很快就发光发热了:白天,到田间地头“巡视”一番,如何预防死苗、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提量增质,他“门儿清”;晚上,又组织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从未种过大棚蔬菜的朱家涧人渐渐专业起来。微信群里,自是随时有问有答的。他还“倒贴”钱,培育玉米、黄豆、大豆等新品种,免费向村民推广,可他觉得“来对咧”。

42岁的朱小杰,有着丰富的驻村经验,总是笑呵呵的,与村民处得热络,宣讲起政策来,得心应手,朱家涧人爱听也听得懂,“党的好政策,群众能享受的一个都不能少,更不能打折扣”。

46岁的尹德谦在政策咨询、普及方面也是把好手,驻村帮扶,活杂而多,有点“没章程”,当兵出身的他深感“比当兵时还苦”。可他心里欢喜得紧,村民的朴实、热情感染着他,也让他惭愧,还没干啥呢,就能赢得村民笑脸盈盈,他觉得他是“来向村民学习来咧”。

31岁的何文轩年龄最小,原就是单位的信息化业务骨干,就“网”上忙活。为了拓宽甜瓜销售渠道,从申请到页面设计,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开通了“朱家涧甜瓜”微店,14天销售1.1万元,虽不多,却让他信心倍增。一来相信自己有能力帮扶;二来微店大有可为,计划着好好梳理订单管理、物流配送等事宜,试试网络直播带货,“线上”发力。

“朱家涧125户,到目前未脱贫28户71人。其中,9户靠瓜果蔬菜产业,19户靠产业加兜底保障,今年肯定能脱贫。”作为朱家涧村党支部书记,34岁的吕志坚对全村早“过了筛子”,家家户户“难念的经”念了好多遍,都装在心里了,“户均年收入至少2.5万元”。当然,作为朱家涧的临时“掌舵人”,他更懂脱贫不脱政策的深意,除了做好村里的日常工作,想得最多、干得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劳动力回流,如何转变村民旧观念,如何让朱家涧人实现自我帮扶。

6月12日采访时,33岁的亢健不在朱家涧,他正在天津市武清区环渤海市场装卸甜瓜。打通视频电话,亢健的干劲和干练透过屏幕传来:“政府投入力度大,有累不说累!争取上午11点前结束‘战斗’。”

在朱家涧,七兄弟干得辛苦,却有滋有味,乐不思蜀,因为干的是实事,也实实在在被认可,有着满满的获得感。按说,这么累,该瘦了,可杨苍龙却比三个月前重了几斤,成天脚不沾地地奔波,总是等不到饭点,胃口格外好。

他们心里,也和朱家涧人一样,好似吃了甜瓜般甜。

山路弯弯,一头连着曾经的朱家涧,往事不堪回首;另一头连着崭新的朱家涧,幸福像花儿一样。

知青心得体会篇7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知青心得体会篇8

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们同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个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单位里,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上山下乡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上岗下连则要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基层出发,然而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是幸运的。当年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四大关”已成为了过去,成长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又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部队环境、无限的发展可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再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上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也正是应当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淡定与坚持。匹夫之志尚不可夺,更何况新时代军队里的一名军官!也许部队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会存在落差,也许困难与逆境会让我们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这些终将成为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成长提高的垫脚石,行稳致远的铺路石。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在砺志之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

知青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用法规心得体会8篇

电工心得体会8篇

工厂心得体会模板8篇

强国心得体会8篇

考勤员心得体会8篇

崇师德心得体会8篇

修炼自我心得体会8篇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8篇

班级演讲心得体会8篇

支部心得体会8篇

知青心得体会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