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能够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读后感的撰写能加深我们对书中主题和思想的理解,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1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就看到这本沉默的大多数的书名,脑海里就浮现出许许多多冷漠的脸庞。当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为什么要沉默呢?在看完了这本书之后,陷入了沉思,或许我们都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无奈感吧。

王小波在文中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批评了当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看后产生三个问题:

1、这种沉默究竟是对是错?

2、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沉默?

3、如何遏制这种错误的持续?

我想就这三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佛家是倡导沉默的,寺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止语”标志,为什么要“止语”,因为其一、多说无益、沉默是金;其二、养生:说话过多,会损伤肺肾元气,又耗心神;其三:止语静心,心静生慧,此为佛家三学--戒定慧。其四:“止语”让辱骂诽谤者难以亢奋;其五:消口业(佛讲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儒家也是倡导沉默的----所谓“食不言、寝不语”,说的是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以免影响到消化;睡前不停唠叨就会使思绪兴奋,不得安宁,因而影响入睡。

既然沉默有那么多好处,那为什么王小波会反对沉默呢?

其实,他所说的沉默,并非是文明状态下的沉默,而是非文明状态下的沉默。

比如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比如有人加塞插队,乱丢垃圾,比如外国人不遵守国际游戏规则,侵犯我国疆土,比如哪个领导贪污行贿,懒政霸道,这些皆属于“非文明”,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或人的时候,是不是还要沉默呢?

这样第一个问题(沉默究竟是对是错?)的答案就出来了----沉默在文明状态下是有益的,我们应尽量保持沉默;在“非文明”状态下沉默是不对的。遇到非文明,我们应该站出来呐喊,而非“沉默是金”。

既然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王小波时代和我们今天,依然还是有人面对“非文明”低头不语呢?而为什么欧美国家遇到不文明就敢于立即报警呢?

思考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问题背景出发,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大概和两个关键词有关。

一、国情

最早,国人是敢于说“不”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历代最文明的时期,那时候因为诸侯割据,产生多王执政,老百姓的言论是绝对自由的,在你这个诸侯国发表言论没人理,好办,转身就走,去下一个诸侯国,所以才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辉煌成就。

可是好景不长,秦嬴政很快统一六国,实行专政,言论自由直接开始走下坡路,老百姓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已经开始被禁锢,那时候的皇帝说一不二,好不霸道,到了秦二世,那更是直接升级,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指鹿为马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赵高害死了李斯以后,知道大臣中有人不服他。有一次他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当着大臣们对二世说:“我得到了一匹名贵的马,特来献给陛下。”秦二世虽然是个糊涂虫,是鹿是马还分得清。他笑着说:“丞相别开玩笑,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绷着脸说:“怎么不是马?请大家说说吧。”二世就问大臣们。不少人懂得赵高的用意,就附和着说:“是匹好马呀!”也有的害怕赵高,不吭声: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没过几天,那几个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找个借口办了罪。打那以后,国人就再也没人敢说真话了,同时那个时代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隐士。(一言不合就隐居)王小波生长的文革时期,那就更不需要说了,管谟业都改名莫言了,陈云都“医嘱勿言”了,从秦嬴政统一,一直到今天,ducai让我们没有了言论的自由。

二、教育

中国的教育最早是举孝廉,谁孝顺就会被举荐来当官,后来大家都比着孝顺,一守孝就是五六年,嘛都不干了。隋文帝杨坚一看不行,就来了个中国最早期的应试录取---科举制,一直到今天,都是应试。

应试教育使得整个国家的学子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圣贤书,他只要能考过分数线就行了,窗外的“非文明”又给他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美国靠拢,人家升学的依据,分数只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一是体育和艺术,而老师的举荐信占四分之二。这样子的话,你自私、不爱国、不和同学搞好关系、不诚信,就无法立足,也不会有好学校录取。教育使得美国人从小就养成了敢于站出来、敢于挑战“非文明”的习惯。

知道了这两个原因之后,我们或许就能明白,沉默其实并非是老百姓的本意,沉默是逼出来的。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沉默)的答案。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2

王小波,似乎是很多文艺青年拿来说事的偶像。似乎每个文艺青年心里都住着个王小波。最近草草地,囫囵吞枣似的把他的《沉默大多数》看了一下。

境界实在是高,在看似戏谑调侃,轻描淡写,但却纵横捭阖道出世间万物,人生百态。那种信手捏来的哲人思想,那种通俗易懂的打比方,那种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是我们这些俗人企及不来的'。

都说王小波的话语很俗,其实我觉得大俗乃脱俗。试问谁可以用大俗之言,把人性,人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大雅之理剖析得那么入骨三分。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那沉默的大多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不可否认,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思想在真空中煎熬,不知道是因为世界太荒谬,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选择了沉默,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知道我们沉默是不是因为“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而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看了这书以后,我真心地感慨,王小波定是很喜欢苏格拉底,罗素之类的西方哲学家。

“我宁可做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无所事事的煎熬。”

寻求知识,体会知识带来的乐趣,这不应该称之为“文化苦旅”,我也甚至质疑“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那也许“参差百态,乃幸福根源”,把罗素的理论妄用一下,即追求知识过程中的万千体验,估妄言,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追求终极的快乐。突然又想起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王小波,他说“在世上,要求不高,就是想弄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这恐怕已经是人生之高境界了,所以啊,《欢乐颂》中的优质男赵医生,渴望的就是一场王小波式恋爱。然而人生亦是如此,“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3

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客观上来说,他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悲观主义者,他对中国文化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特立独行。在整个中国文学圈里,像王小波这样的人屈指可数。我偏爱他这种痞气,这种幽默,还有他的这种逻辑和思考方式。

他的很多观点给了我另一种角度看世界。在一开始,他指出沉默的坏处。例如,一些人记恨某些人,但绝不说出来,而是在背地里使坏。在打开这本书的最开始,我以为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是不好的。但读到后面,又感觉这沉默是一种好事。但随着沉默的原因越多,我越感到沉默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思考。例如,他说权利即话语。在他的那个知青下乡的年代里,沉默的大多数是没有一定身份的。因此,说话不会有人听,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再说。选择沉默的,一般都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敢将自己的.处境说出来,例如中国的同性恋。

王小波说,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我对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评,这是因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权利。 ;他是一个清醒的人。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都怀有批判性思维。他的灵魂里有鲁迅的影子。他也在解剖自己,解剖他所在的社会。他用幽默的语言来揭示他那个时代的一些问题。例如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一种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人,一种是阻止别人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思想单一,大家的思想深受文革影响而变得思维无趣。因此,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分子是少数人。

王小波也认为,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学习知识。而最邪恶的事情就是智力低下愚蠢。从王小波的文字和例子来看,他真的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知道的知识面很广,思考得很深入。当然,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不管能不能写东西,他的前提就是读书知事。王小波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像我国曾经的书生背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是却从不曾思考过其中的真意。这也算是我们古代读书人的悲哀之处。

我想王小波最终还是想表达沉默的思索。沉默的思索应该是沉默最好的价值。一个人最不应该的就是不经大脑的思考仅仅只是说话。沉默的思索应该是一个人的好的品质。这种思索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王小波在这本书里提到多次他偏爱理性和科学。我想,这也是他逻辑比较严密的原因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4

起初就被王小波的幽默感和文章中透露出的理智所吸引。于是继《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后,继续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喜欢王小波的文章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一个宣泄口来抒发曾近难以表达的情感,得以一种豁然开朗,而富有自己独特色彩的思考和见解,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还有一点则是他笔墨中的幽默感,读起来轻松之余,仍能分析透彻。故有的人曾评价,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

就杂文中的其中一篇《椰子树与平等》来讲。王小波以椰子树论平等,把两样毫无相关的东西联想在一起,也是够独特的。

分两点来谈。先是论平等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有和无是一种不平等,于是人们为了保持这种平等,有两种方式,把无变有,把有变无,很显然后者更容易做到,能更快的创造平等。渐渐,有变无、有变无。有越来越少,多的是以无来取代,更奇怪的是,在以有少无多的情况下,有变无的过程仍在继续。这样不是违背了平等,不应存在吗?

人是鲜活的,性格和情感使得每人都不同。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这就是问题的所在。知识的'高低不仅包括科学知识,也涵盖文化素质和艺术的品味等精神方面。后者的差异更难以弥补,有的人能欣赏画作,有的人却不行,或是有的人能体会到幸福感,而与此同时有的人不行,这更易招来嫉妒。于是为了保持一种平等,消除“有”成了那些“无”的人最好的方法。然而,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在政治上,这颇像一种愚民的政策,将“聪明”的人一棍打死,偏袒维护“笨”的人,得以保留“好思想”和“好作风”,消除那些优越感。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说,一旦聪明人和傻子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子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自焚”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5

一开始见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公益活动上,一眼被封面与标题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带回了教室,被同学借去读完后刚好赶上忙碌的日子,闲置了很久。

还没看这本书前,我觉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写一写现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对大多数的批判中寻求一点伸张正义的勇气,我买下了这本书。可是当我慢慢读完每一页,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谈起了伦理问题(尤其是社会伦理),在他眼中,伦理问题的是与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为世界上没有能顾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书中萧伯纳笔下的安德谢夫老爷子对自己的儿子所斥:“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为伦理是大家的事。其实,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已经能明辨是非实则一无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谢老夫子的儿子,但不是每个自以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谢老夫子这样清醒的父亲,能给出逆耳的劝诫。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为这样的捣乱者,沉默似乎成为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过去的自己归入其中甚至成为代表,向读者静静讲诉自己沉默的选择与原因,自己决定不再沉默的契机与感悟。

谦逊,是作为发声者的态度。我想,正如书中作者想表达的,把自己的观点是非坦坦荡荡的交付公论。把判定是非的权力从一个人扩散到公众;把发声者的角色从决定者转化为建议者、传递者。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长且远。

再来说说这本书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沉默的大多数》有一个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个让无数中国学者耿耿于怀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笔下的那个充满血与泪的年代,却是平淡的。他用诙谐自嘲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无趣”的书籍、“无话可说”的伙伴,以及“无味”的思维。他亲历痛苦却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笔下看不到仇恨与控诉,读者能直面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在叹息时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锁中保持独立思维的少数人的可贵;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时代。

直面过去,直指未来,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神笔马良的读后感读后感5篇

神笔马良的读后感读后感最新5篇

朝花夕拾的雪的读后感参考5篇

曹文轩的作品根鸟的读后感5篇

神笔马良的读后感读后感参考5篇

冰心的读后感5篇

《闪闪红星》的读后感5篇

母爱的读后感5篇

《长征》的读后感5篇

《掌声》的读后感5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