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在重现书籍如何一点一滴塑造我们的过程,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把书中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永远珍藏在记忆里,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长河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长河的读后感篇1
我读了余秋雨的《霜冷长河》,历史是条长河,人生是条长河,生命是条长河,情感又是条长河,这本书除写一些人生的感悟外,还有些回信和对一些书的读后感。我认为第二辑“关于友情”写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要经风经雨,经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珍惜友情。“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说道人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名誉。当名誉受伤害,有的人为了名誉的纯洁宁可选择死。从这本书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宋代词人、诗人李清照原来我不知道的人生经历。余秋雨对名誉引用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话:“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成为一种美德。”
关于友情,先生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城市,最先总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我非常同意先生的结论。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朋友们活着。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会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标则越来越坚硬。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朋友一常所谓成功,除了功利性的目标以外,也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首肯和笑声···我们或许关爱人类,心怀苍生,并不以朋友的圈子为精神终点,但朋友仍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居然能兼济天下。
?霜冷长河》通篇颂扬“善”,如果你正在感受世情的冰冷,那就释放出你的热量吧!纵然不能融化寒冰,那至少也能留下一道白色的气息,让同样也在寒冷中苦熬的人看到希望。如果你正被世俗的恶浊包围,那就奉献出你的爱吧!纵然不能驱散阴霾,那至少也能划开一道透明的缝隙,让与你一同被包围的同伴看到一缕光明。当每颗心都在呼出热量,当每双手都在刺破浓雾,到那时,袍下的“斜纵然还能找到藏身之所,却再也遇不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了!
长河的读后感篇2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所写,第一次读是我高三那年,那时只觉得其中的'故事有感染力吸引力,其他的没有多想,前几天再读的时候使我联想到了许多,读到入情处,顿时有了一种相见恨晚,似曾相识的感觉
书中不仅为人生各个课题作了个人的注解,还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在去看、去问、去聆听、去与自我做对话,思索为什麼生命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认定的是绝对的吗?不,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解答。这是完全个人的,必须自己去会验、感受和探索,唯有通过自己真正的经历,投入、付出和感觉些什麼,那才是纯粹自己的。就如同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行政管理这个专业,这种选择经过了自我对话,深入思考,诚然,选择只是一个方向,能否到达自己想去的彼岸在于那份坚定不移奋斗不止的信念。
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我们都在找寻自我,探寻生命、发现事理、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发展事业、成就志业、结交知友、嫁娶育儿、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随波逐流、蹉跎时光、一事无成、积累债业,所以我们必须去参与生活而且是积极的参与,去学会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要教导我们的种种深刻意义,然后往内在精神提升,去自我领悟,通过实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书中的一段话对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来自余秋雨老师回读者信的一段话,因为读完可以让我内心释然,时而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下面的文字不要对号入座,看到必须向你指出的是,你的问题出现在一个根本的观念上,你很看不起普通人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是一无所有,让你与普通人一样,你觉得是不公的命运,请你到大街上看看,再注意一下长辈亲属,隔壁邻居,究竟多少人兼有秀美的容颜,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骄人的学业,难道命运对他们都不公,那么命运对谁公平了,把别人都没有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算公平吗,你如此地看不起周围的普通人,却希望他们来真正关心你,这公平吗。
读完时,我感觉很亲切,是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发自内心的开导,通过这段文字,我隐约感觉到余秋雨老师内心希望这位读者可以领悟很多,希望他好好的,我读完也是开始感慨万千,联想很多,尤其是那些处境还没有我好的朋友和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朋友,我更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有朝一日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微乎其微的力量,然后会变得释然平静,于是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洪应明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文中也谈到了爱,爱,也是老教授终其一生的信仰,尽管他的形体正日渐消陨,他那炽烈明亮的精神灵性仍使我感动不已;尤其震憾的是他对人性纯洁的信诺与他那对生命活泼的热情。对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烛蜡消融般的身躯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爱,正是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长河的读后感篇3
很久没有读一本长篇着作的习惯了,说起来有些可笑,年方二十的我却也敢说这样老气横秋的话。也许是人过少年,走进成年之后便会多了一些烦躁与焦虑吧。以至自己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捧书细读。只是偶尔还能阅读一两本杂志,从中获得一些自己想要的信息。也许这样便可以使自己不至于落在时代的后面,不至于对现代社会有什么隔阂。(虽然我是位“九零后”)。
能记起自己喜欢读书的年龄应该是从七岁开始的,想一想自己现在的书龄,细算一下竟也只不过有十余年。自从上了高中以后,自己便失去了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兴趣。这兴趣即不是烦,也不是厌。而是一种意味,一种不读书便茶饭无味,生活无趣的意味。
只是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聚精会神的看书了。那怕努力的翻了两页,却也是心不在书,神不在意。
我有些迷茫,有些惊恐,有些慌张。难道我的求书生崖就到此为止了!还是再也不能让自己的灵魂与那些作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了。若是这样,那我岂不是要对自己的文学志趣说再见了!我不想、也不愿是这种结局。
有时在深夜里会突然从梦中惊醒,然后坐起身斜靠在床枕上,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想着能从压抑的世界里解脱出来,可是却越陷越深。毕竟能解救灵魂的事物廖廖无几,而书又是其中之一。于是我躲躲藏藏的过活了三年。想—想我这三年的日子,虽然谈不上有所收获,但是能记起的仅仅只是失去。
直到偶然有一天看见了余秋雨先生的一部作品——《霜冷长河》,不知为何自己原本已经冰冻的阅读之心竟然奇迹般的死灰复燃了。那种渴望求读,渴望去看,渴望与作者心灵相互交流的感觉轰然而现。深深的沉入灵魂深处。使得我情不自禁的开始仔细的品味这本书。
仰慕余秋雨先生已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那时自己还是个懵董的少年,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广的小子。只是喜欢看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看到兴起处也会吟诵两句的小书迷。
喜欢看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文章能深入人心,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可以启迪人心。
由此可见一位能够写出深入人心作品的作者应该是位大家吧,而一位能够写出启迪人心作品的作者应该是位智者吧。
想想自己迷迷糊糊的从过往的梦境中恍然走出,然后踱步到现在的这个世界中来。当我经历了对阅读从懵董到喜欢,从喜欢到热爱,从热爱到默视,再由默视忽然之间跳到热爱这一过程后,我才如梦方醒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阅读也需要选择。
然而自己选择的是否正确,并不是自己可以随便明了的。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我们才能找到内心所渴望想要的答案。当我们收获这个答案后,我们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读者。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方向的读者。
长河的读后感篇4
我第一次接触余秋雨的作品。说实话,初看并无什么的感想,只觉得这书充其量就是一些故事的“集合”,实在是难以让人产生兴趣。但是,细细地揣摩,又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
在这本书的第二辑中,余秋雨主要阐述了友情、名誉、谣言以及嫉妒,进而探讨生命。
现代社会中,因为太多的利益、诱惑,大多数人的友情早已变质,不再纯真,是建立在功利之上,为人所利用的另类“工具”。友情的错位,警示着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审视人与人之间关系。“学会珍惜,小心翼翼”这是余秋雨给我们提供的建议。浮生若梦,能有真心的朋友为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所谓的名誉,大抵就是外界对个人的评价、认知。追求名誉,无可厚非。但过分执着于它,就难免有沽名钓誉之嫌。名誉就像是一个人的外包装,易破难存。看破这一层,就能减少名誉对自身的侵扰,获得心灵的解放。
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余秋雨认为谣言的传播是因为人们求真的需要。置身于社会中,人们难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茫然、迷惘的心情,因而迸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一件事情,经由少数人传递,也许还能保留原样;但一旦被多数人所接触,就一定会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难以阻止,也无法免除,能做的也只有忽视它,保持一颗淡然的心。
只要是人便有欲望。当自己还在起跑线上挣扎,而别人早已遥遥领先时,我们会感到嫉妒。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人性的体现。余秋雨在书中将嫉妒分为两种:高贵的和卑下的。所谓高贵,就是化嫉妒为动力,以嫉妒的对象为目标,不断地努力,直至超越对方。所谓卑下,就是表面上无动于衷,心里却怨恨对方,在暗地里用不正当的手段抹黑、伤害他人。显而易见,我们应当做一个高贵的“嫉妒者”,勇往直前,追逐目标。
友情、名誉、谣言、嫉妒,这些生活中无时不刻的存在,我们无法回避,便只能接受。但愿我们能在生命的长河上平静而又安祥地缓缓行舟。
长河的读后感篇5
仰望星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长河,大江大河的影子随处可见,文人墨客竞相追捧——你看,在孟浩然的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河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在刘禹锡的笔下,“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江河又成了如此的“和风细雨”;在苏轼的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河闪现的是——气势磅礴!然而,在余秋雨的笔下,《霜冷长河》中的江河却是与众不同的。
许是一种深沉的思念,遥远的冥想在牵引着我,他的江河是一种深沉的回忆,柔韧坚决而又延绵不断的,是秋雨先生心中的河,平静而又悲壮,是文化历史的长河,源远而又流长。他说“我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为什么更倾心?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绵绵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热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秋雨先生正是想要通过这种意象的阐释,把握并揭示自己体验到生命形态的另一侧面:经历过几番风雨、几番沧桑之后,生命渐渐平息了最初的欢腾与激荡,也由此开始了一种更为深沉的积淀,趋于平和。这种积淀因融入了自身坎坷人生的情感阅历,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因融入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沧桑,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愈发的透彻、厚重。
经过生活的磨砺,情感的积淀,秋雨先生关于江河的冥想犹如陈年老酒愈发显现出芬芳诱人。类似梦呓的话语亦似遥远的回响,冥冥之中的似曾相识牵动着秋雨先生点点滴滴的往事情怀。宁静而又悲壮的黑龙江边,秋雨先生展开了如飞的思绪,“难道上一辈子,我曾坐着狗拉雪橇驶行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也许我在半道上冻僵了?”这种人河之间的神秘的缘分,是那样的具体,又是那么朦胧而令人神伤。
秋雨先生的体验在黑龙江找到了一种寄托、慰藉,人生就是这样一条河,绵延不息,悲壮却并不悲凉,从容不迫而又气度不凡。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开始了人生之旅的更加深入的探寻,《文化苦旅》让我有想长大亲自到各地看个究竟的冲动,《山居笔记》让我有以后老年也想隐秘在山林间过日子写文章的意念,但是《霜冷长河》影响我却最深:没有尖锐批判与严峻审视,显得极为理性而含蓄,平添了几分亲切和平易,犹如长河般的平静而自然,水到渠成般的顺畅。其中让我十分有感触的,是有关名誉的问题。
虽然几乎每个名人都会说他不在乎自己有不有名,但是秋雨却说:世间上这么多善良的人愿意撕裂自己、毁灭自己,是为了什么?就为了名呀!他举了中国古代第一女诗人李清照的例子:李清照为了替丈夫洗刷名声,她散尽了家庭的全部遗产,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但是最终名誉追回来了没有?真是天知道了!走笔至此,相信《霜冷长河》这条人生之河已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沉淀。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只有如此。如果还想更深入的认识生命,建议去买一本回家看,让载者人生重量的'你在这条冷静而安详的长河上缓缓行舟去。
最后截取几个优美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共享:
1、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
2、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
3、恶者播弄谣言,愚者享受谣言,勇者击退谣言,智者阻止谣言,仁者消解谣言。
4、忌妒是自己的敌人,也是他人的敌人。
5、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6、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
长河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光的读后感5篇
★ 琐记的读后感5篇
★ 故乡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