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能够引发读者对书籍背后故事的好奇和探索欲望,通过写好读后感,我们可以向读者展示书籍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月亮》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月亮》读后感篇1
首先,斯朱兰真的很不讨喜,尽管是书中的主角,主角光环也无法阻止大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厌恶,甚至鄙视。我一路看来,觉得他在他的40岁左右时突然就放弃幸福美满的生活,抛妻弃子,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画画这种行径真的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追求理想与家庭并不冲突。很多天才他们拥有超高的天赋,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但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有时候,是来自家庭的爱与责任才成就了伟大。但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斯朱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思想境界已不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所能企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也就是看完后杠两句,自己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憋。但只庆幸的是,他的画终名垂千古。
再有,文中那个烂好人德克让我挺气愤的。他就是那种善良到无下限就算斯朱兰言语侮辱他,内心鄙视他,夺他妻子,霸占他画室等等,还有他妻子对他的背叛与残忍……这种种让旁人看起来都感到愤怒的事他居然能做到完全可以忍受,我不懂他图个什么。他让我觉得可恨又可怜。始终觉得,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本书的想法还有的话以后再补充吧。书还是挺好看的,特别佩服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
《月亮》读后感篇2
文章前几章跟普遍的欧洲文学作品类似…无聊却又不可少缺,让读者一边吐槽一边坚持读下去……毛姆回忆“斯朱兰”并后来到大溪地去追寻这位天才的足迹…写下了这本书;作者写了这位大画家怎样脱离世俗的牵绊抛家弃子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理想,写了斯朱兰的才华,也写了他的人性;总的来说还是让人心底肃然起敬,不过感性的读者恐怕要小心,因为文章中段对斯朱兰性格的描写实在是让人窝火,我读的时候也是暗想怎会有如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的东西,可是越往后读,我越否定了自己最初的对斯朱兰的看法,一开始作者说他没有人性的弱点,所以我觉得他我行我素,可是有的时候我又偏偏看到了他的弱点,从道德的层面来说对于斯朱兰的行为我认为的确应该被批评,可是…后面我又觉得那是我们赋予人性该有的特征,而人性本没有特点,就像动物界强肉弱食,没有人去评论一只老虎吃了一只兔子到底对或者不对……好在他在大溪地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内心深处才华表现欲望,所以到最后连自己也不察觉的原谅了他。都说这位斯朱兰先生其实就是大画家高更先生,于是我去网上搜了关于高更先生的作品(虽然我不懂画也不懂艺术),希望能找到他的些许痕迹,找到跨时代感情的共性…最后竟莫名的懂了关于绘画上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和后印象主义的皮毛,倒也是个意外的收获;最后,我当然佩服这位天才作家,可是仿佛我更喜欢毛姆先生。
《月亮》读后感篇3
愿你追上命运这匹马,不舍爱与自由!
重温了一遍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早之前就看过一遍,但觉得感悟没有那么深。第一次读只注重故事情节,这一次更注重人物的塑造与形象。书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饱满,各有性格,也把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与复杂性写的有理有条,人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
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有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可是,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他——查尔斯,一个股票经纪人,生活还算富裕,有妻子和儿女。但当他选择了梦想,抑或说,他是被梦想击中了。他便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奔赴巴黎,远赴太平洋,流落荒岛,倾其所有,即使到最后的贫困潦倒,患麻风而死也从不后悔,他都只为梦想而活。15年之内,这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中年人,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也许,我们一开始都觉得他好可怜,当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的时候,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因为,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但当他提起画笔时,他就像一个君王,君临天下!无法想象,这时他会是多么地自豪!
我们都说要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抛弃了妻子,抛弃了儿子和女儿。每读到这确实觉得,他有些残忍——为了那遥远的月亮,连身边的美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嗤之以鼻。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是的,读完这本书,我从一开始对查尔斯的不屑、愤怒与同情,转而觉得他也是很执着、很伟大。在他生命的尽头创作了那幅巨作:气势宏大,感光敏锐,热情奔放,然而其中也带着一种可怕,令人感到恐惧的元素。其中的人物似乎拥有造出他们的泥土的特质,与此同时也具有某种神性。让你看见人赤裸的原始本能,而你感到害怕,因为你看见了你自己。有时艺术就是这么神奇,通过一幅画,可以看清人性的善恶真丑。
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要挣扎。是啊,当被梦想击中,唯有追寻自己的内心,踏过千山万水,才能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如同掉进水里的人,无论你游得好与不好,你就必须游过去,不然就会死亡。而作为读者的我也读出了很多感悟,查尔斯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尘世,他却抬头只看见了月亮。而作为凡尘一芥子的我们呢,是否有勇气大胆的不顾一切地追逐那月亮而可以忽视了那赖以生存的条件。在当今时代,这或许很难吧!并不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跌跌撞撞地逐月,而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梦想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并为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要知道,查尔斯在离家前,他是上了一年的画画班的,这就为他创作艺术打下了基础。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都说,有梦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坚持这梦想。但查尔斯做到了,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唯独没有放弃梦想。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曾丧失追逐的勇气,最后他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即使这是他离世之后。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多磨,通往成功的路,荆棘丛生,滔天大浪,我们走过去会遍体鳞伤,要过关斩将,即便倒下也要活得漂亮,只为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梦想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料,愿你我都可以看得见六便士,也可以看得见那清辉如水的月亮。我们要热爱生活与追逐梦想一同并行,一如说生活并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愿明月清风与你我相伴,爱与美好与你我长存!
《月亮》读后感篇4
?月亮与六便士》中有这么一句话:“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他,是斯特里克兰。在四十七岁时,他放弃了原本作为证券经纪人的安定生活,毅然选择了绘画。他的生活也从平静变得捉襟见肘、风餐露宿。在他死后,他才被世人知晓。
四十多岁的那天,斯特里克兰以画画的原由与妻子分离。到了巴黎后,他一度穷困潦倒。但他认识了善良的斯特罗伊夫,他也是位画家。斯特罗伊夫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他尊重、珍惜斯特里克兰。尽管斯特里克兰嘲笑他画技愚钝,对他的善良关心毫无感激之情,斯特罗仍不计前嫌地关心照料他。当斯特里克兰病重时,善良的斯特罗将他接到家中照顾,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委身照顾他,拿出家中积蓄给他买药。结果,斯特罗的妻子竟然和斯特里克兰在一起了,并要和斯特罗一起走。可怜的斯特罗不在乎这段荒唐的事,依旧爱他的妻子,甚至提出要把他的房子给他们住。悲惨的故事总会以悲剧结尾,他妻子死于自杀,斯特罗也失去了精神支柱。
斯特罗的善良使他造就了懦弱的性格。他守不住自己的爱人,而对于不在乎自己的人卑躬屈膝。谁说善一定会有善报,我不禁对他的遭遇扼腕叹息。不过,斯特罗的出现为这本充满揭露人性的书,多了一丝善良与纯洁。
斯特里克兰诠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有些人为了梦想而放弃安宁的生活,也许会被认为是愚蠢的选择。在某种条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过一种让自己最开心的生活,自己始终处于宁静淡中,难道就是生活成了乱麻吗?
成为一名收入一万英镑的外科医生,与一个漂亮的太太相依而命,这就是成功了吗?
也许,成功取决于对生活赋予的意义,取决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取决于对自己的要求。成功并不只是单纯的物质方面的成功,还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情感的升华。我们不应为了世俗钱财权利富贵而低头,去捡地上满街的六便士,也应该学会脱俗,在精神上造就自己,望望头上那最为皎洁的月光。
《月亮》读后感篇5
这几天,我一直在阅读《友情是一棵月亮树》这本书。书中主要围绕感恩的心、立志不如励志、做诚实的人吧、友情是一棵月亮树等主题展开内容。每一篇作品的开头都有一句使人受益匪浅的诗句,“阅读地图”写出了作品的大概内容,在作品的最后还有“小博士提问站”与“阅读链接”。前者让我们思考作品中的一些问题,后者让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故事中最令我喜爱的一篇是日本安房直子写的《遥远的玫瑰村》。
在安房直子的故事里,总是让人感受到来自幻想的温情、馨香与美丽。虽然主人公老奶奶的孙女是只狗獾,但她依然与“孙女”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看了故事,我不禁想起了门对面的老奶奶。老奶奶的儿子在外地工作,老伴又早逝。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人作伴,只能和一只猫相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老奶奶每天为猫梳洗打理,把它当作自己的女儿,那只猫每天也依偎在老奶奶的身旁,把老奶奶当作自己的母亲。每当看到这和谐的一幕,我便会莫名感动。
我一直在想,人类为什么不能与动物和睦相处呢?难道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猎杀动物吗?用动物的毛皮制作衣服,人穿着是美丽了,可那些小动物却面临着灭顶的灾难。用鲨鱼的鱼翅做鱼翅汤,据说营养价值很高。可有些营养专家却指出:鱼翅的营养价值与普通的鱼的营养价值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不如普通鱼有营养。既然专家都指出两者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猎杀鲨鱼求得鱼翅呢?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动物们真的灭绝了,人类自己也快走到尽头……
看完《友情是一棵月亮树》这本书,我的心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那些文字像汩汩清泉流淌进我心田。我喜欢这本书,喜欢这书里的故事和文字。
《月亮》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完了《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讲了:鼹鼠米加一家住在美丽的月亮河畔,与众不同的鼹鼠米加不喜欢打地洞和家里的地下迷宫,而是天天晚上在别的鼹鼠睡觉的时候画机器设计图。最终它去了城市,它的朋友咕里咕把它变成乌鸦后用钱买了造洗衣机的零件,米加把造好的洗衣机送给了最好的朋友尼里。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米加虽然长得丑,可是它有坚强的信念,所以它可以造出洗衣机。我们应该学习米加永不放弃的品质。
《月亮》读后感篇7
两天前得到一个消息,于我是一个灾难性的消息,是晴天霹雳。窗外秋意正浓,银杏树灿烂地黄着,在阳光下拼命眨眼睛以讨人们的欢喜,而我却只注意到了被风吹落的叶子,有时候一片一片在空中打几个旋然后无声地落下,有时候许多树叶集体逃离树干,带着沙沙的响声落到了地面......我的心情随着这些树叶跌落到了谷底。这种时候我往往把自己关在家里,与外界隔离,慢慢消化我的焦虑、担心与绝望。
窗边的小桌上放着一本书,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知道月亮代表理想和希望,六便士代表现实,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正是理想与现实相悖的问题,于是翻开书读将起来。渐渐地我的思想被毛姆带到了20世纪初的伦敦,随他参加伦敦热闹的社交,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跟着他来到巴黎、来到澳大利亚的小岛塔希提......我的心情也随着书页的翻动跌宕起伏,时而兴奋,时而绝望,时而好奇,时而期待。当我读完书的最后一页,窗外已经一片漆黑,奇怪的是我却看见了树叶摇曳,仿佛舞台上身着金黄舞裙的舞女正在谢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离开是一种选择,就像春天树叶重回枝头,这没有对与错,更没有希望与绝望。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一个中年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叫初心)放弃当下安逸稳定的生活,选择离家出走。然后他遭遇贫穷,饥饿,无处安身,病痛折磨等百般困窘,但他都毫不在意,也从不后悔,最终,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故事其实很套路化,用第一人称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与众不同的一生。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执着与坚持我不以为奇,好奇的是他的动机。仅仅是为了理想“画画”吗?如果是这样他应该很珍惜自己的作品,可是他不是,他将作品随意丢在墙角,随意送与他人。他在乎的是画画过程,享受的是内心深处所希望的-宁静与美。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这部作品作者终究想要表述的是这些问题。
毛姆说“从事自己最想做的工作,生活在让自己开心的状态下、自己心安理得,这样算是把人生给搞砸了吗?还是要成为知名的外科医生、年收入一万英镑、娶得美娇娘,这样才算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赋予人生的意义、你对社会的要求,以及你对自己的要求。”这句话让我很受益。读后感·我的苦恼我的焦虑都来自儿子的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跟我希望的正好相悖,于是我担心他的将来。是呀,儿子的人生在于他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我对他的要求,惟愿他将来做他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月亮》读后感篇8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近百年过去了,这本书依旧畅销,它带来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感悟适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纪。
小说中,毛姆创造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拥有稳定工作与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但有一天他突然决定离家出走前往巴黎,并给妻子写信要求离婚,所有人都以为他有了外遇才与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查尔斯只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对画画的强烈渴望,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绘画梦想而已。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吃尽苦头,但却始终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最后,他隐居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娶妻生子,安心创作,最后病死。他在死前绘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却嘱咐妻子将那幅画烧为灰烬。
读过这本书的人对查尔斯这个人物皆是又爱又恨,有人认为他为了理想抛妻弃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旧会被他执着的追求深深感动。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学了一年的画画,画技一般却敢抛弃一切去巴黎追寻他的绘画理想,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疯子。但不可否认,疯子与天才本来就一线之隔。查尔斯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证明了自己是个天才。
小说中从未出现过“月亮”与“六便士”这两个词,书名却是“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难以触及;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生活的欲望,俯拾皆是。作为普通人,我很难认同查尔斯的行为,毕竟人是被无数关系牵绊着的社会动物,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在不断衍生名为“责任”的后果,他原本所拥有的,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虽然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毕竟,活着的意义不是别人说了算的。
什么是生活呢?书中毛姆讲完亚伯拉罕医生的故事之后说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贱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是用浅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世界,同学会上的攀比、家庭聚会上的询问、亲朋好友的关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去努力复制所谓的“幸福”,逐渐地忘了“谋生”与“生活”是不同的。如查尔斯所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为创作忍饥挨饿、穷困潦倒那都不算什么,那是他的诗与远方。
但理想主义也要解决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着,而不是像查尔斯那样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济和借钱过生活。同样是理想主义,书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亚伯拉罕医生就没有走极端,他心平气和地过平凡的生活,虽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热到走进深山老林进行创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平庸,敢于探索生活的价值。如是,我们不必如查尔斯那般极端的追求“月亮”,放弃“六便士”。毕竟,作为凡人,我们首先要活着,尽可能体面地活着,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顾理想和现实,感情与理智,艺术与生活,自我和社会。
愿你能抬头望月,也不忘脚下的六便士。愿你攒够了钱,还有勇气继续出发。
《月亮》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作文读后感8篇
★ 芦花渡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