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案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好的教案不仅包含教学内容,还能有效管理课堂行为,通过使用游戏化元素,教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鹬蚌相争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鹬蚌相争教案7篇

鹬蚌相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篇2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 、 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内容,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通过鹬 和蚌相互争吵,互相争斗,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 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 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这里有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可以满足学生在良 好的氛围中自由发展的要求 。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问议导练”课堂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课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历史故事、卡通 动画、课堂活动、简洁板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 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 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 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 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 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 结果怎样了?)

3.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 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 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 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 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

小组讨论:

(1)理解“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 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3)导致鹬蚌被捉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 受益了?

(4)讨论本课蕴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 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 互相争斗、 互相争斗、互不相 让,只会两败俱 让第三者得利。

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鹬→ 相争 ← 蚌

渔夫

(得利)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五、课文延伸

阅读原文

重点理 解:

(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续写:

鹬鸟和河蚌躺在渔 夫的鱼筐里……

七、创新提高

1. 观看《螳螂捕蝉》动画,谈谈你的理解。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出示图片,简介“和谐社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八、板书设计

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篇3

表演动作建议

1、第一段音乐

第1-2小节,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作小河蚌休息状。

第3小节,幼儿用左手手指作蚌壳张开合上的动作。

第4-10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2、第二段音乐

第1-2小节,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作鹬嘴状,胳膊作鹬的膀子。

第3-6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左右晃头状。

第7-8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上f点头状。

3、第三段音乐

第1-3小节,左手作河蚌打开蚌壳晒太阳状,右手作鹬伸长膀子发现河蚌状。

第4小节,作鹬的右手向作河蚌左手飞过去,作河蚌左手从打开蚌壳变成合上蚌壳。

第5-8节,同第4节。

第9小节,蚌壳夹住鹬嘴。

第10-11小节,河蚌和鹬互不相让,拉来拉去。

第12小节,河蚌和鹬被渔夫捉走了。

二、教学活动建议

教学准备:

一块大布幕。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风趣的旋律,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结构。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用手指动作表现故事音乐。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1、观看老师用小手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并进行分析。

3、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分段表演。

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

分析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

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

4、在老师的体态语言暗示下,尝试自主用小手完整表演,两人合作表演。

四、友情提示

本次活动,酉一名幼儿用双手进行两个角色转换表演,也可结伴合作表演。在此基础上,可以和区角游戏、亲子游戏配合开展,也可结合人际交往开展社会活动。

鹬蚌相争教案篇4

一、复习、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2、图片中哪个是鹬?哪个是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明?

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是怎么争的?结果又是这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4、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组:

伸出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

没费力气一齐捉住喜笑颜??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三排字的颜色不一样?

(3)、那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刚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为什么而争?

(1)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抓住了鹬、蚌的.什么来写?(板书:动作)

(2)这么多动词把刚才鹬、蚌相争的原因描写得很生动,谁来演一演?

(3)齐读感悟。

2、我们知道他们在用动作相争,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么样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两段内容抓住了什么来写的?(板书:语言)

(1)指名读句子。

(2)分角色朗读,体会“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内在含义。

(3)争出结果了吗?他们还会怎么样争执呢?谁来说一说?

(4)相机板书:两败俱伤。

(5)鹬跟蚌就这么相持着,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夜幕降临,他俩还在僵持着,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愿意先放手。最后让渔翁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这个成语的后半部分就出来了——渔翁得利。

3、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4、课件出示故事,相机询问:“什么故事能化解一场战争?”(生自由说,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一次在河边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续写,期待你们的精彩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续写《鹬蚌相争》。

2、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篇5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 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 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 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 学生汇报。

(7) 齐读第3-6 自然段。

(8) 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 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鹬蚌相争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提问:1.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引导学生质疑。

4.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

1.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

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1.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自读全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

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

1.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学生习作。

3.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创编故事。

2.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夹豪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案7篇相关文章:

7以内数量教案7篇

山中教案7篇

分类图形教案7篇

水果音乐教案7篇

迷路了教案7篇

夏至教案7篇

初中方程教案7篇

节水的教案7篇

中班《春晓》教案7篇

杜鹃教案7篇

鹬蚌相争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