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教案不仅包含教学内容,还能有效管理课堂行为,通过使用游戏化元素,教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鹬蚌相争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鹬蚌相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篇2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 、 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内容,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通过鹬 和蚌相互争吵,互相争斗,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 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 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这里有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可以满足学生在良 好的氛围中自由发展的要求 。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问议导练”课堂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课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历史故事、卡通 动画、课堂活动、简洁板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 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 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 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 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 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 结果怎样了?)
3.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 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 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 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 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
小组讨论:
(1)理解“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 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3)导致鹬蚌被捉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 受益了?
(4)讨论本课蕴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 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 互相争斗、 互相争斗、互不相 让,只会两败俱 让第三者得利。
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鹬→ 相争 ← 蚌
渔夫
(得利)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五、课文延伸
阅读原文
重点理 解:
(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续写:
鹬鸟和河蚌躺在渔 夫的鱼筐里……
七、创新提高
1. 观看《螳螂捕蝉》动画,谈谈你的理解。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出示图片,简介“和谐社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八、板书设计
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篇3
表演动作建议
1、第一段音乐
第1-2小节,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作小河蚌休息状。
第3小节,幼儿用左手手指作蚌壳张开合上的动作。
第4-10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2、第二段音乐
第1-2小节,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作鹬嘴状,胳膊作鹬的膀子。
第3-6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左右晃头状。
第7-8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上f点头状。
3、第三段音乐
第1-3小节,左手作河蚌打开蚌壳晒太阳状,右手作鹬伸长膀子发现河蚌状。
第4小节,作鹬的右手向作河蚌左手飞过去,作河蚌左手从打开蚌壳变成合上蚌壳。
第5-8节,同第4节。
第9小节,蚌壳夹住鹬嘴。
第10-11小节,河蚌和鹬互不相让,拉来拉去。
第12小节,河蚌和鹬被渔夫捉走了。
二、教学活动建议
教学准备:
一块大布幕。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风趣的旋律,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结构。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用手指动作表现故事音乐。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1、观看老师用小手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并进行分析。
3、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分段表演。
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
分析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
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
4、在老师的体态语言暗示下,尝试自主用小手完整表演,两人合作表演。
四、友情提示
本次活动,酉一名幼儿用双手进行两个角色转换表演,也可结伴合作表演。在此基础上,可以和区角游戏、亲子游戏配合开展,也可结合人际交往开展社会活动。
鹬蚌相争教案篇4
一、复习、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2、图片中哪个是鹬?哪个是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明?
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是怎么争的?结果又是这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4、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组:
伸出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
没费力气一齐捉住喜笑颜??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三排字的颜色不一样?
(3)、那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刚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为什么而争?
(1)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抓住了鹬、蚌的.什么来写?(板书:动作)
(2)这么多动词把刚才鹬、蚌相争的原因描写得很生动,谁来演一演?
(3)齐读感悟。
2、我们知道他们在用动作相争,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么样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两段内容抓住了什么来写的?(板书:语言)
(1)指名读句子。
(2)分角色朗读,体会“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内在含义。
(3)争出结果了吗?他们还会怎么样争执呢?谁来说一说?
(4)相机板书:两败俱伤。
(5)鹬跟蚌就这么相持着,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夜幕降临,他俩还在僵持着,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愿意先放手。最后让渔翁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这个成语的后半部分就出来了——渔翁得利。
3、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4、课件出示故事,相机询问:“什么故事能化解一场战争?”(生自由说,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一次在河边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续写,期待你们的精彩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续写《鹬蚌相争》。
2、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篇5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 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 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 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 学生汇报。
(7) 齐读第3-6 自然段。
(8) 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 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鹬蚌相争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提问:1.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引导学生质疑。
4.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
1.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
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1.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自读全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
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
1.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学生习作。
3.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创编故事。
2.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夹豪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山中教案7篇
★ 分类图形教案7篇
★ 水果音乐教案7篇
★ 迷路了教案7篇
★ 夏至教案7篇
★ 初中方程教案7篇
★ 节水的教案7篇
★ 杜鹃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