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融入,教案能够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整理的教案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整理的教案篇1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整理的教案篇2
班会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2、使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你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应该制止这些灾难的发生……
请看小品《踢球》
(看后)师问:“同学们,看了小品后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错在哪里?”
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
二、安全知识竞赛
(一)知识抢答
1、每年的“中小学生安全日”是在几月份?
a、三月b、六月c、十一月
2、坐在火车上,对面的叔叔请你喝他带的可乐,你觉得哪种做法最妥当?
a、向他表示感谢,但不接受他的可乐
b、接过可乐,并说声“谢谢”
c、不吭声、保持沉默
3、放学路上如果被陌生人跟踪,最不可取的做法是什么?
a、跑到人多的地方b、打110报警c、赶紧跑回家
4、下列物品在家庭中储存时,( )火灾危险性最小。
a、汽油 b、酒精 c、花生油
5、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勒索金钱,事后你最应该做什么?
a、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免得遭报复
b、以后每天带点钱,免得没钱挨打
c、尽快告诉爸爸妈妈或老师
6、以下放学路上的哪些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a、看热闹b、为问路的陌生人带路c、和同学一起回家
7、7岁的小丽在大街上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觉得下面哪种做法可能非常危险?
a、找马路上的警察叔叔帮忙
b、在原地等待
c、跟一个说认识她的阿姨,一起去找父母
8、油锅着火时,正确的灭火方法是:
a、用水浇b、用锅盖盖灭c、赶快去端油锅
9、在火场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烈焰、高温、烟雾、毒气等。下面几种保护措施,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在火场中站立、直行,并大口呼吸
b、迅速躲避在火场的下风处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必要时匍匐前行
10、家中常用的以下几种物品,哪些遇火可能爆炸?
a、一次性打火机b、洗发水c、液化气罐
11、家中电视机着火了,错误的做法是什么?
a、迅速拔掉电器电源插头,切断电源
b、灭火器直接对着荧光屏灭火
c、用水灭火
12、下面的哪些做法会导致触电?
a、刚洗过手未来得及擦干就去拔电插头
b、在电线杆附近放风筝
c、在有“高压危险”字样的高压设备5米外行走
13、我国大陆通用火警电话号码是( )
a、999 b、119 c、911
14、消防车和消火栓的颜色是( )
a、白色 b、黄色 c、红色
15、到床底、阁楼找东西时,应用( )照明。
a、手电筒 b、油灯 c、蜡烛
16、学生外出郊游应注意:( )
a、听从老师的安排,注意防火安全。
b、护林防火期间,严禁到山林野炊。
c、可以在树林中焚烧枯枝败叶。
(二)常识讨论
1、为什么不能翻越护栏?
2、乘汽车时要注意什么?
三、看小品,议一议
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但是当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安全知识也不能少,请看《家庭ab剧》
师问:看了这两个表演后,你认为哪一位同学做得对呢?对在哪里?如果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呢?
生讨论,交流
四、诗朗诵——《安全是首诗歌》
五、总结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由于在座的同学积极表现,使这次班会开得很有意义,很成功,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系着你、我、他;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和鲜花;愿平安永远着伴随我们大家!谢谢同学们!
整理的教案篇3
设计思路:
个别化学习活动“我要上小学”中我们投放了课程表、课本、书包、学习用品等材料,发现有些孩子在整理书包时没有什么秩序,随便将书本理整齐装进书包就好了。学会整理书包,知道各种物品如何合理分类摆放,是孩子们入小学前所需要掌握的。因此,设计本次活动《书包里的朋友》。
本次活动主要是借助幼儿的个体操作来完成,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学习正确的整理方法。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猜谜、同伴介绍等形式让幼儿知道书包的功能;第二环节结合小学生活,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以及这些物品各自的用处;第三环节让孩子们学会根据课程表来整理书包,物品按类摆放整齐。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在培养幼儿整理好习惯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活动目标:
1、了解书包的用途,尝试合理摆放学习用品和其他必须品,学习整理书包。
2、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向往做一名小学生。
活动准备:
书包;本子;铅笔盒;铅笔;尺;橡皮;矿泉水;纸巾等
活动过程:
一、说说看看——了解书包的结构功能
1、它是我的'好朋友,每个同学全都有,笔墨书本帮我拿,可我还得背它走。(出示词卡:书包)
2、马上要上小学了,你们书包准备好了吗?看看你和同伴的书包是什么样的?(幼儿相互间观察、介绍)
3、说说你的书包是怎样的?有什么特殊功能?
小结:小书包是我们每个上小学的学生都需要的,每一个书包不一定相同,但不管它有几层,有几个袋,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可以放我们的学习用品和其他一些必需品,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想想理理——认识书包里的朋友
1、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书包里的朋友吧!这是空书包,看看里面有哪些朋友,本子、铅笔盒、铅笔、尺、橡皮、矿泉水瓶或水壶、纸巾等物品,请你说说它们的用途。
2、重点讨论:课本与练习本有什么不同的区别?什么时候用到垫板?
3、请你们将以上物品按用途归类。(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4、你们知道哪些是小学生上学必须要带的物品?
三、在讨论交流中学习整理小书包的方法
1、交流整理书包的经验:你是怎么整理书包的?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指导幼儿整理书包的一些简单方法,如根据书包口袋分类摆放等。)
2、幼儿分组整理书包:按课程表整理。
3、现在我们进行书包整理比赛,看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鼓励幼儿同伴间相互比较谁的书包整理得最整齐。)
整理的教案篇4
设计思路
在参观小学后。孩子们对课程表上写着什么、书包内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了帮助孩子了解上述内容,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我设计了“小书包”活动。预设活动有三个环节:第一部分是激发幼儿的兴趣,说说书包里该放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学看课程表:第三部分是学习书包。
活动目标
1.通过书包萌发做小学生的愿望。
2.学看课程表。尝试按课程表书包,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期准备
(1)展示幼儿带来的书包,让幼儿在互相欣赏中了解书包的功用。
(2)在区域中文具盒、铅笔、橡皮、尺等文具,让幼儿自己动手。
(3)在区域中小学生的课本,让幼儿熟悉各类课本以及课本名称。
2、教具、学具准备
(1)小学生课本若干,课程表多媒体课件。
(2)水壶、玩具、蜡笔、绳子、毽子、饭盒、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1、小学生的书包里有什么?(在问答中帮助幼儿归类,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2、:书包里要放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放书本。
3、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
二、学看课程表
1、播放课程表多媒体课件。
2、讨论。
(1)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你能看懂吗?课程表上有什么?
(2)小学生一天有几节课?上午几节,下午几节?都有什么课?
(3)能看懂课程表吗?有什么问题?
(4):小小课程表可以告诉我们每天有几节课,上什么课。有了课程表,我们就能按课程表来书包。
三、学习按课程表书包
1、幼儿第一次书包。
(1)这里都有些什么课本?
(1)假如现在是星期一的晚上,请你按课程表来一下书包。(教师关注幼儿的过程。)
(3)书包好了,你们是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的?
(4):晚上书包要按第二天的课程表来进行。
2.幼儿第二次书包。
(1)假如现在是星期日的晚上,请你们按课程表书包。想想该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呢?(教师再次关注幼儿的过程。)
(2)书包里一共放了几本书?哪一天也需要带这几本书?有没有不同意见?
四、学习其他用品
(出示水壶、玩具、蜡笔、绳子、毽子、饭盒、毛巾等用品)你觉得这些物品该如何?为什么?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相应物品.让幼儿练习书包。
整理的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整理书包萌发做小学生的愿望。
2、学看课程表。尝试按课程表整理书包,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展带来的书包,在互相欣赏中了解书包的功用。
2、在区域中提供文具盒、铅笔、橡皮、尺等文具,自己动手整理。
3、在区域中提供小学生的课本,熟悉各类课本以及课本名称。
4、教具、学具准备
5、小学生课本若干,ppt课件。
6、水壶、玩具、蜡笔、绳子、毽子、饭盒、毛巾等。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小学生的书包里有什么(在问答中帮助幼儿归类,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2、小结:书包里要放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放书本。
3、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
(二)学看课程表
1、播放课程表多媒体课件。
2、讨论。
(1)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你能看懂吗课程表上有什么
(2)小学生一天有几节课上午几节,下午几节都有什么课
(3)能看懂课程表吗有什么问题
(4)小结:小小课程表可以告诉我们每天有几节课,上什么课。有了课程表,我们就能按课程表来整理书包。
(三)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
1、幼儿第一次整理书包。
(1)这里都有些什么课本
(2)假如现在是星期一的晚上,请你按课程表来整理一下书包。(教师关注幼儿整理的过程。)
(3)书包整理好了,你们是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整理的
(4)小结:晚上整理书包要按第二天的.课程表来进行。
2、幼儿第二次整理书包。
(1)假如现在是星期日的晚上,请你们按课程表整理书包。想想该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整理呢(教师再次关注幼儿整理的过程。)
(2)书包里一共放了几本书哪一天也需要带这几本书有没有不同意见
四、学习整理其他用品
(出示水壶、玩具、蜡笔、绳子、毽子、饭盒、毛巾等用品)你觉得这些物品该如何整理为什么
延伸活动:
在区域中提供相应物品.让幼儿练习整理书包。
整理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2、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认真细致的做好每一件事。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录象带,教师示范用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一套。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电视第一段,并进行提问,让幼儿知道爱惜学习用品。
2、看表演的第二段,继续进行提问,幼儿知道整理小书包的重要性。
3、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小书包,里面都有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怎么整理呢?请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讨论整理小书包的方法,最后告诉老师。
4、教师示范平时小朋友整理书包时常犯的一种错误,提醒幼儿整理书包时轻拿轻放。
5、请幼儿自己取出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检查是否折角,并进行展角和整理,要求认真细致和轻拿轻放。(把幼儿的举动现场录下来,放映该幼儿看)
6、让幼儿互相说一说,除了自己认真整理小书包以外,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小朋友认真细致的去完成。
7、带幼儿整理班内散乱的物品,如图书、玩具等。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非常关键。整理书包还可以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经常鼓励幼儿进行书包内物品的检查、准备、整理,巩固良好习惯,增强自理能力,为接下来的小学生活奠定基础。活动还可延续为整理玩具、物品等。
整理的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整理。(教材第27~28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分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会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从图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各个图形分别有几个?(学生仔细观察图,引导学生说说分别有什么图形,并说一说分别有几个)
1、学生汇报:
师:比少多少个?比多多少个?(同桌相互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2、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有( )个,球有( )个。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1。
(1)学习按单一标准分类、整理,感知分类、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自由分类整理,再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
①可以按形状分类。
②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很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师: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给几分钟让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再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汇报:
①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圆形、心形和糖葫芦形三类。数一数知道圆形有5个,心形有4个,糖葫芦形有3个。
②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圆形、心形和长条形三类。数一数知道圆形有5个,心形有4个,长条形有3个。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引导学生说出圆形气球最多,长条形(糖葫芦形)气球最少。
师:想一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一分,数一数。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
按颜色分类分成了红气球、黄气球和绿气球三类,数一数知道红气球有3个,黄气球有6个,绿气球有3个。
(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
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
教师提示:分的时候必须按同一标准把所有气球都分完,分完之后才能发现很多问题。
2、教学教材第28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
引导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有8人,孩子有4人。
按男、女分,男有6人,女有6人。
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分?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分组的方法。
(2)分一分,填一填。
答案:填表略,答案不唯一,如可以按男、女分,也可以按出生在上半年、下半年分。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3~4题。
指导学生先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再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各分几类?并数一数每类各有多少?
第3题:6 4 3 3分一分、涂一涂略。
第4题:(1)分一分、涂一涂略。
有4个,有3个,有3个,有5个,有3个,有4个,有6个。
(3)提问不唯一,如:平面图形比立体图形多几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了吗?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1、分类的方法。
2、分类的依据。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2、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巩固。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按形状给气球分类,初步学会分类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计数结果,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按颜色重新给气球分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而且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气球的分类与整理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理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的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