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的智慧结晶,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体会是记录我们内心收获以及情感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元宵节心得体会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嘛,肯定少不了吃元宵啦!当然还有围在电视旁看“--元宵晚会”喽!
打开电视,早已到了武术节目,只见那几个武术精英的动作行云流水、刚劲有力、气吞山河,令人惊叹!精彩的武术表演过后,就是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时光飞车”了,只见那几个骑着摩托车的杂技表演者在一个巨大的球状体中来回穿梭,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对了,大家一定都很关心“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的结果吧!在这个元宵晚会上就揭晓了评选结果,“开锁”、“疯狂股迷”这些有趣的小品和歌舞还有杂技等分别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喜人成绩。当然,“飞天”、“公交协奏曲”、“火炬手”这些优美的舞蹈和有趣的小品理所当然的获得了一等奖喽!“菊花台”大家都熟悉吧!这首歌从周杰伦嘴里唱出来和由西装革履的男高音唱出来是完全不同的风味,周杰伦唱出了这首歌里时尚浪漫的风味,男高音们却唱出了“菊花台”里抒情典雅的格调。
元宵晚会里我最喜欢的就属歌舞“青花瓷”了,里面的演员服饰非常有特点,舞蹈既优美又华丽,相信有很多的朋友们都喜欢“青花瓷”吧!“士兵突击”大家知道吗?里面的许三多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今天元宵晚会里的小品“特殊采访”里憨厚老实的王小虎就是他扮演的呢!一米六五的王小虎居然徒手抓住了一米八五的歹徒!
呵呵!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身高只到歹徒腋窝的王小虎居然是用“挠痒法”战胜歹徒的!
今年的元宵晚会可真是精彩啊!华丽优雅的舞蹈,趣味可笑的小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宵节又叫灯节,今天学校也放了许多烟花礼炮,场面蔚为壮观,我还拍了几张照片呢!感兴趣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2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在中国,每逢新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赏灯猜谜,吃元宵是中国的一大民间风俗。而制做花灯是我国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祖国的骄傲。但是,花灯的制作,也是颇为讲究的。今天,我就过了一把做花灯的瘾。
正月初十下午,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宝鸡日报社,参加了“农行杯”我来做花灯宝鸡日报小记者实践采风活动。我看到好多小记者都已经到了,按照事先编好的组,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满怀期望与好奇。今天的活动还请到了一位民间大师来教我们做花灯,做花灯的材料都是提前准备好了的,有竹篾和纸等,而有些组的桌子上准备的是扎好的飞机灯的架子、彩纸、颜料以及浆糊,而我们这组是做兔子灯的。
开始做花灯了,老师先教我们如何绑扎花灯架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动手做了。首先,我拿起一根竹篾,把两头连在一起,然后用细绳扎起来,就成了一个大圈。初次做,我有点笨手笨脚的,等到做下一个的圈的时候,就顺利的多了。共做了二个大圈,两个小圈,我开始了我的“紧箍之环”计划:在一个大环上套另一个大环,把它们交叉绑在一起,接着又把两个小圈绑在两个大圈的中间以后,再调整好距离,兔子的身子就扎好了。然后开始做兔子头。我又做了两个中等的圈,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这两个小圈扎在兔子身子上。哈哈,一个兔架子就做好了!就在我洋洋得意的时候,“嘣----啪!”一条绳断了!唉呀,可惜了人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成果呀!我只能抢救它了!
幸好,我很快就又把它绑好了,真是有惊无险呀!好了,现在我应该开始第二道工序,给灯笼糊纸了。我先在头部的一个圆圈上涂上了浆糊,把裁好的纸糊在上面,接着把它加固了一下,又把周围多余的纸剪去以后,兔子头就糊好了。然后,我又开始糊兔子身体,我先取了两张长方形的纸,照猫画虎地把它糊了上去,一个小黄兔立刻呈现出来,我左看看,右看看。总觉缺点什么,哦,开始最后一道工序——装饰。我先把两只兔耳朵粘贴在脑袋上,然后再把兔尾巴粘在屁股后面。用红黑两色画出兔子的眼睛,再用红绿色画上了鼻子和胡须。最后,我在兔子身上画上了美丽的花纹,写上了“福”和“羊羊得意”的字。一个兔儿灯就这样做好了!我看着自己做的花灯,想着提上它时的开心与骄傲,那个兴奋劲呀,就别提了!
从古至今,花灯一直都是吉祥,喜庆,团圆,美满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在我的心中,这盏小花灯不单单是一盏小花灯,也是照亮我人生之路的一盏如意灯!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3
每到元宵节,人们总是期盼元宵节能够放假。其实,这是人们认为过节就要放假的传统思维在作怪。仔细想想,元宵节不放假必然有不放假的道理,刚刚经过春节长假,元宵节再放假当然不适当。而且,无论是过节也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好,这都与放假无关,只要我们能够品味出节日的真味道,照样能够把元宵节过得美美满满,过得传统文化厚厚重重。“元宵节”贵在过出“真味道”。
过出“美食”真味道。元宵是元宵节的美食,虽然这道美食在今天可以四季皆吃,但是,只有在元宵节这天才能吃出独特的味道。这独特的美食是人的情怀与美食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品味美食中感悟生活的真味道,节日的真味道,精神的真味道。美食真味道,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丽生活,美丽情怀,美丽营养。品味到美食的这个真味道,是过好元宵节的.基础。
过出“团圆”真味道。天上月亮是圆的,地下灯笼多是圆的,桌上元宵是圆的,人们团聚是圆的,团圆是元宵节的真味道。而且,这个真味道与春节的团圆味道不同,春节的团圆味道是亲朋好友的团聚;与中秋的团圆味道不同,中秋是一家亲人的团聚;元宵节的团圆则是天下的团圆,是家人与陌生人的团圆,元宵节是走出家门与天下人团圆的节日。这个团圆的的真味道让我们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在这里得到了的体现。天下一家,其乐融融,在元宵节得到了最精彩的诠释,品味到团圆的这个真味道,就品味到了元宵节的真谛。
过出“文化”真味道。元宵节,猜灯谜是固定节目,从古到今,生生不息,日久弥新。虽然元宵节的习俗更更迭迭,但是,猜灯谜却始终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永不衰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在猜灯谜中感悟文化魅力,生活智慧,美好未来。猜灯谜是元宵节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雅俗共赏的文化之路上行稳致远。品味到文化这个真味道,就能在元宵节的日子里思想升华,生机勃勃,充满憧憬。
“元宵节”贵在过出“真味道”,美食的真味道让我们的嘴巴香甜,团圆的真味道让我们的情怀圆满,文化的真味道让我们的精神璀璨。在品味“真味道”中过元宵节,不放假又何妨?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4
元宵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每逢元宵佳节我们村都会组织开展“元宵猜灯谜”活动,今年的元宵节活动在村委会的统筹领导和各位亲友的大力配合下更是在以往活动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现将此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计划缜密、流程清晰
本次活动经过了两周精细的策划准备,场地、人员、各项任务都分工明确,这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活动流程也是非常合理的,在猜灯谜活动开始前给村民介绍一些元宵的习俗习惯,诵读元宵的诗词,即增长了村民对传统元宵节日的了解,又激发了小朋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团结一致、相互配合
活动的圆满成功少不了各位村民和小朋友的大力支持,村委领导收集灯谜、给灯谜编号、手抄灯谜等都肩负着活动组织过程中的重担,妇女主任带领村干部制作的灯笼、灯谜纸上的小涂鸦都给这次活动增色许多。
三、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灯谜区域悬挂的谜题彩纸都画上了可爱的图案,其间还悬挂着大家共同制作的纸灯笼,足见此次活动中大家的用心。
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使村里各人之间增加了了解,加深了情谊,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习惯,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汉族。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的传统节日尤其让我萦绕于心。元宵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它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在端上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大家开心的笑着,多温馨的场面,让人难以忘怀。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每届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当然是是必不可少的,夜晚放灯,那时可谓是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壮观而美丽。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比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等等。元宵节,正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流逝得那么快,眨眼间,正月十五就这样过去了。一如既往,时间没有停留在这一刻。孩子们该去上学了,大人们该去工作了。大家都在企盼着下一个元宵节,下一个更热闹的元宵节……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6
我一直以为中国是没有情人节的,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但那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秦观的《鹊桥仙》写得缠绵悱恻:“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节只是牛郎织女的情人节,因为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她们是否祈求爱情,肯定会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会的只有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不是现实中遭礼教束缚的人们,当然也不包括这些一厢情愿的纯真少女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对爱情只有朦胧的向往,并没有实际行动。所以我认为,七夕节并不能算情人节,最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人节。
中国青年男女也有过浪漫的时节,在宋朝的元宵节,郁积的柔情在火树银花上绽放、燃烧。古人强调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绝少有亲近的机会。元宵佳节,少女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礼教严防密守下的一个疏忽,给青年男女提供一个一见钟情、约会的机会。女词人朱淑真所写的《生查子》就描写这样的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也有人说这首词是欧阳修写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让人喟叹的是词中所写的爱情悲剧。去年元宵节约会,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灯光照亮脸上的泪痕。这中间有多少曲折,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悲剧在当时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国式的浪漫总被泪水浸透,也难怪现在的青年人记不起我们中国曾经也有过情人节,纷纷过西方的情人节,给情人送红玫瑰。
民间有在元宵节为爱情祈愿的习俗。在中国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在广东揭阳榕城,元宵之夜“行彩桥”的风俗流传年代甚久,年轻的小伙子“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但也只是祈愿而已,更多的人还是把婚姻交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主宰。
在元宵节恋爱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戏剧舞台上翻来翻去就是那些让人羡慕的爱情佳话。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但这样的喜剧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犹如元宵节放的礼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绽放的时间很短暂,然后就凋谢,只剩下一地的炮纸。
我们看看辛弃疾那首写元宵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朦胧的花灯灯光中,突然眼睛一亮,爱上一个笑语盈盈的女子,这爱的速度太快,也注定它会很快消失。这个被单方面爱上的女子很快淹没在看灯的人群中,男子一直在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看见了她。但看见了又能怎么样呢?走上去向她表白,还是回家之后象舞台上的文弱书生害单相思?中国人骨子里就缺乏敢爱的勇气,爱了碰到礼教的硬墙,又不敢恨,以头撞墙的更少。也难怪,自由恋爱要等到上个世纪才得以实现。
元宵节心得体会通用6篇相关文章:
★ 制作元宵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