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在进行了教学反思的书写后,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过程更顺利,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今后的教学任务更加顺利地展开,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混合运算,一是进一步学习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二是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正确主要根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本单元要学习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前面学习的同级两部运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因此首先要注意之前所学的只是对本单元知识理解的负迁移效应。

在课堂练习中会发现,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将同级的两部运算顺序与不同级的运算顺序想混淆,同级的两部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那么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一点,认为也是从左往右进行运算。所以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定的情景,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运算顺序并不是都是从左往右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从而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四则运算。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学生在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首先教会学生都会题意,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可以通过简单画图等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分步算式在列出综合算式,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两部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更觉得要根据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存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因此,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混合运算的学习也要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第二部分的解决问题主要是对混合运算知识的巩固与提升,特别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尤其重要。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2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3

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我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习,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4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5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1.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可以算是一堂计算课的教学,相对来说算理与算法比较简单,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个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我的'教学设计中却忽视了这点,缺少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显得有点死板。

2.注意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本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情境,我都用了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同时,单一的问题呈现形式,也使得课堂稍显乏味,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避免问题呈现的单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3.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评价性的语言较少,不能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评价,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6

练习十五的题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如第2、7题;二是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如第3题;三是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4、5题以及第8~11题;此外,第6题,主要结合刚刚学习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解方程的练习。

这节课主要完成6~11题,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分别解出每一个方程,使学生加深对方程解法的理解。第7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8题先回忆梯形面积公式,在进行计算。

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体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由于补充了一些练习题,就没有让学生来研究有一下教材上第82页的第9-11题。结果,在课堂作业中发现问题还挺大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时有些学生是“跟着感觉走”,乱做一气。真担心,后面要学习《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了,这些学生又该怎么办?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6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6篇

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6篇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6篇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模板6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6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推荐6篇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

6到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8篇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8篇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