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中练习把握文章节奏,能让今后的写作更具韵律感,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也能体现读者的思考深度,下面是好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散文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散文读后感篇1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林清玄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林清玄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林清玄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林清玄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
散文读后感篇2
毕淑敏的散文比较张晓风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笔风也许没有张晓风那么优美,可她用最朴质的话语谱写着人生的乐章。
?心境防割》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题目啊!在生活中,伤口,真的可以不存在吗?一个小小故事,却引出了令人叹服的道理:一双捻进了500根高弹钢丝的手套,却无法挡住小小的荆棘。所以,人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是没有创伤的。其中,我最喜欢“更不消说,人是不能无时无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触碰和对风花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人们,又有多少人,为自己的心穿上了防割“衣服”,可又有什么用呢?
不用长篇大论,一句淡淡的“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的真理。”引出下文,没有一丝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一反常态,蚕在人们的眼中,是一种勤劳,无私奉献的动物。可文中的蚕,竟有一些自找麻烦的感觉,可你如果细细的、慢慢的去品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无道理。又有多少人为这俗世中的金钱、权势、地拉吐出的丝就那样,紧紧的裹住,直到你窒息。当生命结束时,他们才会恍然发觉,世界是一个茧,而他们从未为自己而活过。
?爱的回音壁》我们被深深的爱意茏盖着,可是我们又是否真正懂得爱呢?我喜欢“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因为,已经迈入初中的我在这句话发现,父母真很爱我。时间无情,在他们的脸上已经满沧桑,每一根银丝,每一条皱纹都满是爱意和那对子女的担忧啊!我们已经12岁了,不说别的,从我们上学开始,6年啊!我们对父母说过一句“我爱你”这三个字吗?因为我们成天沉浸在爱里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别的,只求一句“我爱你,你辛苦了。”我们中有些人,可以将歌星的生日、爱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说一句“生日快乐!”让我们行动出来吧!让父母对我们的爱感到回音吧!
毕淑敏的一生,绚丽多彩,她总在平凡的事中发现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许就需要和她一样活的有滋有味!
毕淑敏,让我品读人生!
散文读后感篇3
在读张晓风的散文后,我被她那种温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读她所写的文章,总会让人体会到一种忧伤的平静、美丽,体会到生命里自然单纯的富有和充实。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
文中提到一种叫“一夜皇后”的大昙花,“它每颤开一分,便震出噗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芯丝,登时也就跟着一震。”昙花的每一次绽放,都要自己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绷紧自己,不得有一丝松懈,在最后一刻拼尽全力迸发出来。虽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暂,被称为“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烟火一样,只要曾经灿烂过,辉煌过,就算消失不见,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经破茧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混沌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而年少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花蕾呢?我们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绽放,渴望辉煌。但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虽然可能每一次面临的都是泥泞和荆棘,但是,只要坚持、奋进的话,还有什么是能难得倒我们的呢?而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坐享其成吗?不是的,我们正处于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未来打算,为未来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吗?有人说我们现在还小,不用那么紧张,可是我们正处于花季,现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有一天,我将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从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乐”。我努力过,便不再后悔。
散文读后感篇4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爱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散文读后感篇5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内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这则故事中的儿女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让人寒心。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扪心自问,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许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供我们上学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乐意还会耍犟脾气。试问,当你过生日吃着父母为你准备的可口饭菜、香喷喷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可知道爸爸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条件,正在外辛苦奔波;当你晚上躺在松软的席梦思上甜甜入睡时,你可知道妈妈还在灯下为你织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为我们的父母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散文读后感篇6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著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后一类即为散文,翻到正文时我仔细起来。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散文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读后感十五字6篇
★ 丛书读后感6篇
★ 森林报读后感6篇
★ 女乞丐读后感6篇
★ 今天的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