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致性,避免内容重复,考虑到不同班级的学情差异,教师编写的教案需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修改,,以下是好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趣的膨胀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话、对讲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方法。
2、知道现代化通讯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各种电话、对讲机模型若干。
2、事先在生活中对电话等有一定了解。
3、《科学》下p16~1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幼儿讨论。
1、小明的爸爸外地出差,小明很想他,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联系上爸爸呢?
2、你使用过什么电话?各有什么特点?
3、请幼儿根据原有经验讨论并回答。
二、结合实物,认识移动通讯工具。
1、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进一步讲述电话的用处和功能。
2、介绍近距离童话时使用的另一种通讯工具:对讲机。
3、说一说: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相比,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探究与发现。
1、请幼儿认识一下手机上的按键,了解特殊按键的功能及其使用的方法。
2、试一试,手机怎样通话,它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我们什么时候要使用电话?
四、观看画册《电话的发展》
1、幼儿在观察中了解电话的发展是怎样的。
2、知道几种应急电话号码。
五、打电话玩游戏打电话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
2、引导幼儿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观察物体膨胀前与膨胀后的有趣变化。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用水浸泡过和没浸泡过的黄豆若干,木耳若干,小盘、小勺若干,瘪的乒乓球一个,电热锅一个,植物油、白糖少许。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师:今天,老师来的时候,有一只小青蛙看到了我,说要来我们这里做客,大家欢迎吗?
幼:欢迎。
师:咦,小青蛙怎么哭了?小青蛙说:“我的乒乓球不小心弄瘪了,怎么办呢?我还想和你们一起玩呢,呜……”
师:小青蛙别哭,你看,这儿有那么多聪明的宝宝,他们一定会想出办法的,孩子们,你们谁能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呀?
幼:扎个眼儿吹起来!
幼:用热水蒸起来!
(教师按幼儿的两种说法做示范,先扎眼发现不行,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热水放进电热锅,再将瘪了的乒乓球放进去,过一会儿用小勺捞出,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的变化)。
师: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就鼓了起来,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膨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趣的膨胀现象。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种黄豆
教师出示用水浸泡过的黄豆,让幼儿观察其形状并与没浸泡过的黄豆进行比较。
师:你们知道用水泡过的黄豆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幼:它变大了。
幼:摸起来比原来的软。
师:我们把黄豆用水泡过后变软变大的这种现象也叫膨胀。
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动手摸一摸两盘黄豆的软硬度;并观察它们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3、做一做
让幼儿动手把木耳放到小盆里,倒上温水,用手稍微搅动,观察木耳在水中的变化。(幼儿在轻松的音乐中以愉悦的心情亲自体验木耳在水中的变化,引发活动的兴趣)
师:木耳用水泡过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木耳也变大变软了。
幼:木耳膨胀了。
师:对,木耳用水泡过后也膨胀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用水泡过后可以膨胀呢?(使幼儿顺着教师的提问,联系日常所见,产生兴趣,引发探究)
幼;茶叶、青豆。
幼:花生、粉条。
4、教师操作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我把玉米粒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请你们当小观众。注意,看的时候要离得远一些,别碰上电线和锅,小心电着或烫着,平时在家给妈妈做小帮手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啊!
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通过透明的玻璃锅盖清楚地看到玉米粒受热膨胀变成爆米花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注意到了安全问题。
师:玉米粒受热后变成什么样子了?
幼:变成爆米花了,变大了。
幼:变脆了、变香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玉米粒通过受热变大的现象也叫膨胀。看来有的事物受热时可以膨胀。下面,我们就来品尝一下。
师:口感怎样?生活中又有哪些吃的和爆米花相似呢?
5、引导幼儿观看膨化食品,对其进行食品卫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示幼儿找出类似的膨化食品并随机进行食品卫生。
6、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并做总结
师:你还见过哪些事物可以通过加热发生膨胀?
幼:妈妈做的馒头、包子、饺子。
幼:蛋糕、面包、虾条、薯片。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膨胀现象呢!有的`事物用水泡过可以膨胀,有的事物需要加热才可膨胀,有的事物可以利用向其内部充气发生膨胀,像平时我们吹气球、往车胎里打气等。还有夏天晾衣服的绳变长也属于膨胀现象。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在家里、在外面都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膨胀现象,然后告诉老师,好不好?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4
活动名称:
科学《有趣的膨胀》 班级:大班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温水、茶叶、胖大海、木耳、紫菜、串珠、积木、贝壳若干,供幼儿操作的透明杯子、垃圾筐、毛巾等操作材料若干。(每组两份操作材料,每种都放在一个透明杯子里。)
2、幼儿呈环形坐在教室前面,后面摆四个桌子,幼儿操作时分组,桌上操作材料分组放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出示泡大珠),你们认识吗?(有一部分幼儿认识)有的小朋友认识,说叫泡大珠。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泡大珠长什么样啊?(没泡过水的泡大珠放到透明的杯子里),先来看一看,像什么?再请小朋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经过小朋友们认真地观察,我们发现,泡大珠非常小,像米粒一样,颜色很漂亮,摸上去有点硬。
有的小朋友说把他泡在水里就会变大,昨天,老师就把它放到水里了,他发生了非常神奇的变化(出示泡好的泡大珠)。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放到水里泡一泡,它变成了什么样?(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
总结:他变得像玻璃球一样大了,而且还特别漂亮,摸上去软了。
我们把像泡大珠这样放到水里泡一泡就会吸水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泡大珠真是太神奇了,他很想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活动
1、猜想:
泡大珠告诉我,今天他还带来了他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在哪呢?他的好朋友啊,很调皮,都藏在这个小筐里了,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筐里都有什么啊?(带幼儿一起认识小筐里的东西:积木、串珠、贝壳、茶叶、紫菜、木耳、胖大海)可是小筐里的东西这么多哪个才是他的好朋友呢?泡大珠说只要和他一样,放到水里会膨胀的东西就是他的好朋友。
2、填写记录表第一行
老师给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这些东西,现在就请你先仔细看一看,轻轻地摸一摸,再和你们组的小朋友一起猜一猜,谁会是泡大珠的好朋友,把你们组猜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的第一行上。在你操作的时候,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和你的好朋友讨论的时候小点声音,摸的时候更要轻轻的,可千万不能太用力,他们都在安安静静的睡觉,我们可千万不要吵醒它们。(幼儿进行猜想的环节,教师适当指导。)
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填好了记录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猜想的泡大珠的好朋友是谁?我们一起把黑板上的大记录表填写完整。(幼儿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填写大记录表)
3、验证猜想
刚才泡大珠说,他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啊?对了,放到水里就会膨胀的才是他的好朋友。那我们找的对不对啊?这样,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试一试他们会不会膨胀变大,好不好?,
4、验证操作并填写记录表第二行
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放水,一份不放水,你要仔细观察泡在水里的和不泡在水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发生什么变化?哪些变大了,哪些没有变大,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并记录在你们组的记录表的第二行。记住,你操作的时候,只能轻轻的摸,不能用力,更不能用手去撕,如果这样你就永远也找不到泡大珠的好朋友了。(幼儿开始操作,教师指导)
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操作完了并填好了记录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发现的泡大珠的好朋友是谁?和你们刚才想的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填写大记录表)
三、总结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把泡大珠的好朋友都找到了,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泡大珠一样遇水会变大膨胀,谁知道还有什么遇到水会膨胀呢?(豆粒、花生等)
回家以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遇水膨胀的,然后告诉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好不好?
四、分享爆米花,活动结束。
今天,泡大珠带他的朋友来我们班做客,特别高兴。他现在要把礼物分给大家,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爆米花)谁知道爆米花是什么做的?怎么做出来的?下次,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做爆米花,好不好?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西瓜虫的家,了解其生存环境。
2、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寻找西瓜虫的家。
(2)喂养西瓜虫。
(3)小实验:拯救西瓜虫。
(4)给西瓜虫设汁新家。
2、活动实录:
(1)教师提供小木棍、小瓶子、小罐子,引导幼儿寻找西瓜虫。孩子们在水泥墙和草坪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许多西瓜虫,但在草坪上却很少找到。有的孩子过来问我,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2)小朋友挖到西瓜虫以后放在大碗和小玻璃瓶子里,过了几天,大碗里的西瓜虫有的不会动了,而小瓶子里的西瓜虫却爬得很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触嗅两种不同器皿里的沙土情况,鼓励幼儿说出比较结果:碗里的沙土干巴巴的,瓶里的沙土湿乎乎的。西瓜虫是被太阳晒死了。教师再引导幼儿回忆捉虫时缝隙里多、草坪上少的原因,并鼓励幼儿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做实验如何救活碗里的西瓜虫。有的幼儿往碗里放饼干、巧克力等吃的东西,有的幼儿往碗里倒水。结果发现,倒水后的西瓜虫没有再死去。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西瓜虫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4)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力,为西瓜虫设计新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式自然真切地表达对西瓜虫的认识。
2、相互分享新经验。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创编、展示有关西瓜虫的儿歌、故事、歌曲。
(2)泥工制作、绘画:西瓜虫。
(3)游戏:西瓜虫变变变。
2、活动实录:
(1)教师和幼儿刨编的儿歌:西瓜长,西瓜圆,西瓜爬爬洞里钻。创编的谜语有:有个小虫虫,身穿黑衣褂,遇到危险来,变成小西瓜。请你猜一下,它名字叫个啥。
(2)孩子们利用土豆、地瓜及橡皮泥制作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西瓜虫。利用蜡笔绘画出不同形态、不同姿态的西瓜虫。
(3)孩子们设计出西瓜虫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尽兴地表演着西瓜虫的动作:爬行、翻身、滚成一团,变成西瓜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活动难点:
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透明杯、鹅卵石,记录表。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四只透明杯分别贴上标记、一只食用匙;每组四种实验材料,分别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操作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师:老师这里有一块鹅卵石,我把它放入水中,请你们猜一猜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师:请你们看看桌上放着哪些东西?
请幼儿观察:杯内的果珍、方糖、白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丰富词汇:粉末状、固体、结晶体。)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幼儿猜想并记录。
师:我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张表格,横着这行分别是什么?(果珍、方糖、白糖、沙子)猜猜竖着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小朋友在想、看见的东西),现在请你把你的猜想记录到表格中,如果你觉得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放在水中会消失不见,那你就打勾;如果你觉得它不会消失,那就打叉。请小朋友轻轻走到桌子旁边,记录好之后马上回到位置上。
3、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吧。做实验时,请你们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贴好标记的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纸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幼儿走到桌子旁操作并记录,操作完成后及时回到座位。)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哪种东西消失的快,指导幼儿做记录。
(4)幼儿拿记录纸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5)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消失的最快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6)师:现在老师也来做一遍,看看我的猜想对不对。(教师在操作台上做实验,并记录表格。)我们看看什么东西在水中一下子就不见了?什么东西在水中要好久才消失?
(7)教师讲解、展示大记录表。
教师小结:一些东西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三、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融化速度与水温有关
实验二:
(1)师:请你拿一些糖加入两个杯子中,一个加上凉水,一个加上热水,看看哪个杯子里的糖溶解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四、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扩展知识
出示ppt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
这些东西在水中能溶解吗?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4、师: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菊花、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 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菊花
出示紫菜、菊花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延伸活动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篇8
活动名称:
科学《有趣的膨胀》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温水、茶叶、胖大海、木耳、紫菜、串珠、积木、贝壳若干,供幼儿操作的透明杯子、垃圾筐、毛巾等操作材料若干。(每组两份操作材料,每种都放在一个透明杯子里。)
2、幼儿呈环形坐在教室前面,后面摆四个桌子,幼儿操作时分组,桌上操作材料分组放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出示泡大珠),你们认识吗?(有一部分幼儿认识)有的小朋友认识,说叫泡大珠。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泡大珠长什么样啊?(没泡过水的泡大珠放到透明的杯子里),先来看一看,像什么?再请小朋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经过小朋友们认真地观察,我们发现,泡大珠非常小,像米粒一样,颜色很漂亮,摸上去有点硬。
有的小朋友说把他泡在水里就会变大,昨天,老师就把它放到水里了,他发生了非常神奇的变化(出示泡好的泡大珠)。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放到水里泡一泡,它变成了什么样?(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
总结:他变得像玻璃球一样大了,而且还特别漂亮,摸上去软了。
我们把像泡大珠这样放到水里泡一泡就会吸水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泡大珠真是太神奇了,他很想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活动
1、猜想:
泡大珠告诉我,今天他还带来了他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在哪呢?他的好朋友啊,很调皮,都藏在这个小筐里了,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筐里都有什么啊?(带幼儿一起认识小筐里的东西:积木、串珠、贝壳、茶叶、紫菜、木耳、胖大海)可是小筐里的东西这么多哪个才是他的好朋友呢?泡大珠说只要和他一样,放到水里会膨胀的东西就是他的好朋友。
2、填写记录表第一行
老师给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这些东西,现在就请你先仔细看一看,轻轻地摸一摸,再和你们组的小朋友一起猜一猜,谁会是泡大珠的好朋友,把你们组猜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的第一行上。在你操作的时候,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和你的好朋友讨论的时候小点声音,摸的时候更要轻轻的,可千万不能太用力,他们都在安安静静的睡觉,我们可千万不要吵醒它们。(幼儿进行猜想的环节,教师适当指导。)
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填好了记录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猜想的泡大珠的好朋友是谁?我们一起把黑板上的大记录表填写完整。(幼儿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填写大记录表)
3、验证猜想
刚才泡大珠说,他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啊?对了,放到水里就会膨胀的才是他的好朋友。那我们找的对不对啊?这样,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试一试他们会不会膨胀变大,好不好?,
4、验证操作并填写记录表第二行
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放水,一份不放水,你要仔细观察泡在水里的和不泡在水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发生什么变化?哪些变大了,哪些没有变大,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并记录在你们组的记录表的第二行。记住,你操作的时候,只能轻轻的摸,不能用力,更不能用手去撕,如果这样你就永远也找不到泡大珠的好朋友了。(幼儿开始操作,教师指导)
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操作完了并填好了记录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发现的泡大珠的好朋友是谁?和你们刚才想的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填写大记录表)
三、总结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把泡大珠的好朋友都找到了,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泡大珠一样遇水会变大膨胀,谁知道还有什么遇到水会膨胀呢?(豆粒、花生等)
回家以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遇水膨胀的,然后告诉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好不好?
四、分享爆米花,活动结束。
今天,泡大珠带他的朋友来我们班做客,特别高兴。他现在要把礼物分给大家,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爆米花)谁知道爆米花是什么做的?怎么做出来的?下次,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做爆米花,好不好?
有趣的膨胀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