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分析电影中的人物行为和动机,观后感是我们记录对影片中细节和伏笔理解的好方式,好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唐山地震的观后感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篇1
昨天晚上,我和我妈一起去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真实、感人,它让我明白了大自然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有多深重,同时,影片也表现了中国人战胜灾难的精神是感天动地的。
23秒,32年。那23秒的地震让一个叫方登的.唐山地震的幸存者在心中纠结了32年。地震时,她和弟弟方达被同时压在瞬间倒塌的水泥板下,而没有被水泥板砸伤的方妈妈不容置疑地随手拉出了她的弟弟,方妈妈认为方登和她的爸爸遇难了。当方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死人堆中,她的旁边就是她的爸爸,当时也没有她妈妈和弟弟的消息,总认为他们也遇难了,方登成了孤儿。后来方登被两位解放军收养了,长大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杭州医学院。而方登的弟弟方达在地震中断了一只手臂,但经过后来的努力,成为一个富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两人不约而同地去救灾相遇了,后来方登见到了妈妈,两人抱头痛哭。方登32年的纠结释然了。
短短的23秒,让24万左右的唐山人的生命被死神夺走了,幸存者也家毁人亡,身心俱碎。顽强的唐山人化悲愤为力量,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不靠外国的援助,自力更生,建设起了一座新唐山。
自然灾害是无法抗拒的,但有些自然灾害是我们人类自己酿成的,这是血的教训。中国之大,每年总有灾害发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品质。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篇2
如果没有那一次大地震,何来一家四口的阴阳相隔;如果那三十二秒后,换一个选择,会不会消除三十二年的“仇恨”;如果……世间何来这些如果?
当弟弟和姐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两头,同时有生命危险,同时需要救援时,却只能选择一边,母亲的心中一定万分纠结:如果可以两个孩子都救,该多好。然而,世间何来这般如果!手心手背都是肉,可现在她却只能选择一个!两边都是她至亲的骨肉,可现在却只能选择一个!两边都需要及时救援,晚一秒都可能没了生命,可现在她却只能选择一个!
当母亲说出“救弟弟”那三个字时,同样被压在水泥板下、同样性命危急、同样是母亲孩子的姐姐该多么伤心、多么怨恨母亲啊?她不明白母亲为何不救她,我们只看到:镜头里,姐姐的眼泪顺着眼角滑落,双眼绝望地闭上了。或许,就在那一刻,“仇恨的高塔”便在她心中悄然搭起。
好在,姐姐最后奇迹生还,她心中一直对这件事不能释怀,以至她的养父养母最开始以为她是哑巴。后来,养父多次问及她在唐山是否还有亲人,她都选择沉默。哪里是她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谁,而是她根本不愿承认当年选择用她生命换取弟弟生命的妈妈真的是她的亲生母亲。32年,若不是又一场地震,这对母女间的误解或许永远不会消除。
好在,她最后选择了尝试原谅,回到了那熟悉的家。因为她看到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和她母亲面临相似艰难抉择后的那份悲痛——那不是母亲的本意,然而事实却逼迫她做了那样的决定!她明白了母亲当年的那种无奈与心痛。当她看到母亲为她准备的`西红柿时,当她看到母亲一边道歉一边下跪时,当她看到那每年都买为她购置好的课本时,她感动了、后悔了、自责了、痛哭了……那时,她明白了:母爱的天平根本没有偏向哪一方,那救的是她的同胞弟弟啊!她明白了母亲这32年的煎熬与不易,连她自己也感叹:“妈,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呀?”她明白了这些年她有多对不起母亲,那“仇恨的高塔”瞬间夷为平地,不复存在,化为了无尽的'自责与悔恨。
然而母亲,虽然说她曾经的确可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她选择时的纠结以及32年的“自我救赎”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不喜欢女儿,反而有更深的爱。正如弟弟所说:“那一年地震,被摧毁房子都重新修建起来了,然而,母亲心中的废墟却再也不能重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是啊,如果32年前,母亲不是这样选择,哪来的32年的悔恨与痛苦,如果,母亲当时选择的是救女儿,那结果又会是怎样的悲哀与痛苦?如果……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如果……
猛然间,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就在于每一个选择时母亲的煎熬和每一个选择后,她所承受的全部……
所以,让我们都好好爱自己的母亲吧!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篇3
昨天,我在晚上又一次的观看《唐山大地震》,通过这次观看,我有了不同往常的思考。
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短暂而剧烈的时间内,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 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短暂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于他们来说,活着,仅仅只是个开始。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4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是一让人无比悲壮的数字。
在灾区现场,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的尸体和家属的无助,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的好心人参与了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在人越是无助地时候,越是渴望帮助,我们就应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
让我们携起手做一个热心肠的人吧!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篇4
对于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可以说看让让整个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当中,在心里久久的回荡抹之不去。
对于一部电影能做到这样,可以说已经到了化境了,整个故事围绕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可怕的一次灾难性自然灾害,一个母亲在带着自己的孩子如何经历这次灾难,如何在最困难最无奈的时候面临着人生最痛苦的抉择,在只能选择放弃一个自己的骨肉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悲剧,太让人感动了,有时候想一想,人类的确是很渺小的,对于灾难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灾难面前我们只能选择我们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灾难减少到最小,只能含泪的抉择,很无奈。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来一次所谓的天翻地覆的大地震,飞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亲孩子的呼唤,将人性最弱点给激发到了极点,什么是人性最极点呢?母爱,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面前我们的最弱点会暴露的一览无余,只有在母亲的面前我们才觉得是绝对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时候母亲也救不了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呢?,一个母亲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面前的时候只能痛苦的最后选择救出一个,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另外一个孩子被大地震给吞没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单被激发到了最高点,太悲剧了,
唐山大地震感觉最成功的思想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有信心的战胜这种困难,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只有自己伟大了,困难才会渺小,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灾难来领的时候我们依然是有希望的,只有有一丝阳光,明天的种子就会发芽,世界就会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电影,可是思考的是一个人生,困难都是一时的,而面对困难大态度却可以是永远的。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篇5
看影片《唐山大地震》,留下文字,想了很多,想起张小娴《流浪的面包树》里的话:岁月流逝,坟墓只是一个关口……;我在你身边,离别纵然寂寥,但我的爱,不要为我流泪。
这是内心感受,地震是苦难,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人性,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感动:“情就一个字。”所以我们不该仅仅感动流泪。
感叹地震的震撼之余,感动于人的内心情感。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很多人在谈论,很多人却什么也不说。我们常害怕岁月流逝,却总忘却活着是多么的可喜。很多时候,会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其实,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我们确实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毕竟,有生命就有情感。
女儿方登三十二年的内心孤寂,因为地震时,妈妈说救弟弟,而放弃了自己。她以为被抛弃,以为情感可以丢失,以为永远都不会释然。其实,她用了三十二年解开了心中的结。被解放军救助,被养父母真心关怀,生命始终在延续,情感也始终每时每刻的撞击她的内心。直到她自己决然独自一人养育女儿,心结早就在岁月的磨砺里解开。
所以,很多人质疑母女见面后的场面过于仓促,并未渲染起真正的高潮,我们忽略了情感的宣泄不仅仅在咫尺之间,电影里的32年,一直在慢慢积蓄我们的情感,并且告诉我们,情就一个字,它无可匹敌。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延续,无法阻挡,情感被生命承载,生命才如此有意义。
一个女人三十二年的孤独生活,儿子舍不得,李元妮却对儿子说:“我不是没人要,只是,哪个男人可以用命对我好,我这辈子就当你父亲的女人,我不亏!”感动于这个细节,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男女的情感,用婚姻束之以责任,在金钱的面前,情感会荡然无存,责任会悄然消失,更何况于生命的取舍。所以,“拿命对我好”,真的会震动人心,做得到吗?物质的现实生活里,缺失责任感的许多人,会在那时心头感动吗?相信会的。情就一个字,它却用生命在承载,
曾觉着李元妮很悲惨,她背负着两个人的生命——丈夫拿命换她,女儿的生命是她放弃。一个内心负载这么多的人,活得该多累。女儿方登一生都会是悲剧,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
李元妮说:“没了就是没了。”其实,有了就是有了。拥有过却又失去,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孩子,就像失去了自己生命的延续,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不应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
“23秒,32年”,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数字,很多人都在纠结于影片的定位,灾难片,温情篇?23秒能失去什么?32年能感悟到什么?其实地震只是载体,大事件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浮躁的社会,情感的复杂多变,心灵浮动,没有归属,社会的种种诟病,在观影时,你的心绪一定会被勾起,即使,情就一个字。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篇6
这个暑假,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找家人的经过。
故事中,方家人有俩个孩子,在地震那时,俩个孩子被压在一块大泥板下,泥板的两头正好压着俩个孩子。救援队说只能救一个,因为救弟弟压姐姐,救姐姐压弟弟。妈妈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救弟弟……但姐姐并没有死,还在两位解放军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人。
小女孩方登在故事中很坚强的活了下来,什么也不能阻挡她活下来的希望,哪怕是一块大泥板。我也不能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放弃,就说自己命苦什么的,应该在这时想起方登的坚强,勇敢的去面对困难。
有一次,我在超市和妈妈走丢了,急的心都快烂了,但我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想想方登是怎么样面对的。我突然想起来,以前我陪妈妈买东西无聊时,我会去不倒翁那里玩。对了!就去不倒翁那儿等着妈妈来找我!等了一会儿后,妈妈果真来到了不倒翁这儿,我开心的跑了过去。是方登让我学会了镇定,让我学会了动脑筋。我很感谢“唐山大地震”。
虽然方登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但我还是觉得方登家重男轻女。救男不救女,这是中国人的传统……
“唐山大地震”证明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名言。弟弟方达在地震中失去了右手,但他长大以后非常的有出息,当上了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还在四川地震时说了一句我和妈妈感觉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
方登和方达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去支援了,两人就再支援时相认了。但碰巧的是,两个人的孩子都叫“点点”一个男生,一个女生。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真正的温馨是什么,方登方达的爸爸方大强在地震中走了,但他们坚信,爸爸还活在他们的心里。还像以前一样温馨,不管什么重男轻女、大泥板的,和我们一家人一样温馨……
唐山地震的观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